情满乡邮路
时间:2010-11-23 A+   A- 举报

——记市邮政局南阳支局邮递员黄成兵

近日记者接到南阳镇启兴村村民陆亚萍老人的电话。老人称,自己已瘫痪10年,10年间,一位名叫黄成兵的邮递员,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令她十分感动。她恳请记者好好“表扬”一下黄成兵。

在老人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黄成兵。黝黑的脸庞,敦实的身板,憨厚的微笑,再配上一身邮政绿,黄成兵和普通的邮递员别无二致。可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在平凡的邮政岗位上写下了不平凡。

手绘投递线路图 保证送邮到村户

“张师傅,早啊,你订的《南通日报》来了。”

“哟,小黄师傅来啦,家里坐会儿,喝点水再走吧。”

“勿了勿了,还有蛮多报纸,我得赶紧送过去,走了啊。”

……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重复,但黄成兵喜欢这工作,从不觉得枯燥。10多年了,黄成兵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邮路上为附近5个村庄服务着,不知不觉中,英俊的小伙子也步入中年, 可人们依然亲切地称他为“小黄师傅”。

今年43岁的黄成兵原先在南阳镇做过服装、水果批发生意,日子过得蛮写意。1998年,邮政局招邮递员,心里对这个职业一直有向往的黄成兵毅然报了名,当上了“乡村邮递员”。从此他怀着饱满的热情担起了报刊发行、邮件投递的工作。

黄成兵负责的邮路涵盖了南阳镇5个行政村,村庄分散,投递线路长,交通不便。刚参加工作时条件艰苦,投递只能骑自行车,他每天都要载着近20公斤重的书信、报刊骑车40多公里。尽管这样,但黄成兵不怕艰苦,工作认真负责,每天早出晚归,不把当天的信件报刊送完决不回家。由于开始时对投递线路不熟悉,黄成兵每天早晨都要比别人提早一个小时上班。“没做邮递员前,我也是客户啊;作为客户,最不开心的就是订阅的报刊不能及时拿到。所以,上班第一天我就给自己立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规矩。”黄成兵说。

黄成兵的邮包里,藏有一张“手工地图”。“这可是我的宝贝。”提起这张地图,黄成兵又露出了憨厚的笑来。当初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黄成兵“笨人有笨法”,将投递点的地址、姓名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自己画了一张投递线路图,平时就一直贴身带在身边,反复地读,认真地看,用心地记。靠着这样的“笨”方法,不到两个月,他就把投递点的地址、姓名全记在脑子里,只要一看信件、报刊上收件人的名字,就能确定最快投递路线,大大提高了投递速度。

如今他已是“老邮”了,但近几年乡镇撤并、村组重组,再加上婚嫁的人口转移,客户群、客户地址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中,黄成兵可不敢稍有懈怠:“线路图一直在更新,所以这张地图也一直没离身”。平时遇到收信人地址姓名不详或写错的信件,他从来不怕麻烦,舍得多花时间寻找,多询问熟人,有时还要到派出所找线索,核对信息,使一封封“死信”复活。

有一回,黄成兵需要将一封法院传票送到五爱村龚某家,但是当他按着地址找到这户人家时却被告知龚某已经离婚回到了少直老家,具体的地址没有人清楚。按常规处理,黄成兵是可以将这封信函退回的。然而他想到这可是法院的传票,非同小可,“一定要找到收件人!”中午下班后,黄成兵一路赶到当时的少直派出所。通过户籍管理系统,发现有3个人的名字与信函上收件人的姓名相同,分别住在不同的村,而且村村隔得很远。他们中到底谁是收件人呢?为了找到正确的收件人,黄师傅准备一瓶凉开水、揣上几个面包按着从派出所查到的地址,一个个地寻找,走遍了当时的大半个少直乡。之前找到的两个龚某都称这不是自己的信件,最后这家居然无人应门。黄师傅细心地询问了周围的邻居,确认这家的龚某是在闹离婚,晚上会回家的,便记下这家地址,晚上下班又重返龚家,把法院传票亲手交到了龚某手中。见接到的是法院传票,龚某虽说心里不乐意,但还是被黄成兵的认真负责感动,连声称谢。像这样的疑难信件,黄成兵自己都已经不记得投递过多少封。

常翻“客户”联系簿 帮扶群众不含糊

“11月22日是倪老伯出院的日子,一定要去看望……”黄成兵怕到时忘记,提前几天就在本子上记下了这事。11月22日上午记者跟随黄成兵来到南阳镇启兴村看望刚出院的倪老伯。倪老伯的病情时好时坏,见是小黄师傅来,老人的脸上还是露出了笑颜。

为了迎接倪老伯出院,黄成兵在前一天就已经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进屋寒暄了一阵,黄成兵翻起了老人从医院带回来的药仔细研究。“倪家伯,这个药一天3顿,这个是一天1次。这些药名我记住了,等吃完了我再给你带……”倪老伯拉着他的手又看了看记者欲言又止,黄成兵想了想说:“倪家伯,你想说什么?这个是我同事不是外人,你放心讲。”倪老伯面露难色:“小黄师傅,这几天能不能再借我1000块钱?”“行,等25号我发了工资给你。”黄成兵一口答应。出了门,黄成兵翻开了他的客户联系簿,“今天看望了倪老伯,身体不错,药还够吃一个礼拜,下礼拜得去买……”记者注意到,借钱一事本子上只字未提。

“周阿姨,你这个月的补贴金到了,我给你送来了。”出门没几步黄成兵又来到了同在启兴村的周兰群老人家。周兰群老人不久前骨折,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打扫屋子、倒干净老人的便壶再帮老人洗了把脸,寒暄了几句后,黄成兵又骑上了摩托车。光明村的张伯伯订了《老年人博览》,给老人送杂志的时候顺便帮他把家里坏了的日光灯换上新的发光器。临近中午,黄成兵又逛了一趟菜场,“陈云老人想吃小黄鱼,他腿脚不方便,我顺便跑下腿。”记者跟了一路,“小黄师傅”的招呼声不断……

“突突突——”陆亚萍老人家住的比较偏僻,平时路上几乎没什么人经过。听到摩托车声,老人便知道是“小黄师傅”来了。“陆阿姨,你托我帮你买的药我买好了。这是你的医保卡请收好,钱我给你先垫上了。”一进屋话没说两句,黄成兵便熟门熟路地从老人屋里拿出水桶。昨天傍晚给陆阿姨种的小青菜还要浇水,黄成兵记挂了一晚上,早上过来就先把水给浇上了。临走的时候黄成兵拿掏出本子,“陆亚萍老人家的青菜已经种好,水也浇上了……”

说起和陆亚萍老人的结缘,还要回溯到10年前。那时,黄成兵刚当邮递员不久。一次投递时,他给家住启兴村的陆亚萍老人送信。第一次来到老人家中,黄成兵看见的是低矮的平房,老夫妻两人一个下肢瘫痪一个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四目相对地静坐家中……送上信后,黄成兵对着老人承诺:“以后,有什么需要做的,我来帮你们。”

老人的家距离邮局约3公里,距离黄成兵家约10公里。黄成兵时常帮老人买菜配药,下地干活。有时上班来不及,他就上班前或下班后从家里直接去老人家帮忙。“一天不去,陆阿姨就会想我。”黄成兵说,“有时陆阿姨还会打电话给我。”时间一久,老人更加信任黄成兵了,甚至将工资卡和密码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由他每月代领工资,还将存折交给黄成兵,由他存取款。“给小黄,一百个放心!”黄成兵成了老人的“手”和“脚”,更成了须臾不能离开的亲人。

妻子眼中的黄成兵——

“他虽不是个好丈夫,但我很理解支持”

别人都说我丈夫是个模范,可在我眼里确实称不上个模范,他怎么能符合大家公认的“模范丈夫”的标准呢?他时常是等天黑了才回家,不是帮这个老人去买菜做饭就是帮那个老人去收拾地皮。一个普普通通的邮递员,一个月工资2000块出头,还常常帮老人们买点小菜垫个药费什么的,到月底交到我手里常常是所剩无几。

不过说归说,我还是很支持他的,毕竟这是他的工作,人家夸他是好人,我听了心里也甜丝丝的,很自豪。

同事眼中的黄成兵—— 

“他既是模范邮递员,更是一个好心人”

◎今年10月22日的上午,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南阳邮政支局说要找“小黄师傅”。 当时是我接待了这位老人,老人说他和老伴好久没有到镇上看看,趁着今天天气好,老两口出去逛逛。可是老伴本来身体就不好,逛了一会儿竟然说走不动路了,就坐在屋檐下。老两口在南阳镇上也不认识什么人,就认识黄成兵,所以就找到邮局来了。我一个电话打给黄成兵,他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就把两位老人送回了家。这本不该是邮递员的分内事,他却投入了十分的热情去做。用常受黄成兵帮助的老人时常说的一句话来讲“全南阳镇都找不到比小黄师傅更好的好人了。”                

——市邮政局南阳支局局长樊新华

◎他年年都被评为先进,还真是我们南阳邮政人的好榜样。不仅如此,他还是我们这个团队中的老大哥,谁有难他总是能及时相帮。去年4月,我妻子患上了急性胰腺炎,急需一大笔钱来救治。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是黄成兵想到了帮我向媒体呼吁,他还组织同事们一起捐款,正是有了他的热心帮助,我妻子才顺利得到救治。

——市邮政局南阳支局邮递员黄召平

图为 黄成兵总是微笑着开始一天的奔波。

本报记者 王天威    摄影  袁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