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新的一天晨曦初现,合作镇臣义村10组一户姓袁的普通农舍里,准会亮灯并传出“姑妈,上厕所喽”的声音。随即是女主人忙碌的身影。或许是那位长者有些耳背,女主人便拉开嗓门再次呼唤,声音时不时传至东邻西舍。习惯了的邻居无人厌吵,反而一再感叹老人的福气和女主人的美德。17年来,农家妇女陆洪萍悉心照料丈夫姑母的感人故事,早已被乡亲们传为美谈。
古稀之年姑妈搬新家
1993年秋,一道难题摆在了陆洪萍夫妇及其诸多堂、表晚辈面前。终身未婚又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的姑(姨)妈袁静珍已进入古稀之年,失去劳动能力并无力修缮破旧房屋,必须有人服侍。谁来担此重任?袁静珍简单的生日聚会,变成了一场“大考”。沉思过后,晚辈们表露出种种难处。此时,陆洪萍在丈夫袁吉慧支持下毅然表态:“就让姑妈和我们一起生活吧。”
姑妈来了,怎么住?陆洪萍家只有两间卧室,夫妻俩一间、长大了的女儿一间。旁人估计陆洪萍夫妇会安排老人住进宅后的一间柴草屋,从村东到村西,不少人家的老人就是这么个住法。然而,陆洪萍却让丈夫到镇上买来一张宽一米半的新床,放置在自己的卧室中央。陆洪萍想得十分简单,老人体弱多病,同居一室,随时可以掌握老人的身体状态,也省却了服侍过程中的许多麻烦。一些邻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专门前来看个究竟,从心底里服了。
从此,姑妈成了家庭新成员,陆洪萍陡然忙碌起来。吃、穿、住、行,样样当心,凡事想着姑妈、让着姑妈、依着姑妈。“人都有年老这一天,老人开心我最高兴”。无数次,她和丈夫这样“共勉”。为了服侍姑妈,这些年里,陆洪萍除了下地劳动,很少出过远门,偶然外出,姑妈侄媳同行,俨然一对令人羡慕不已的母女。
侄媳妇能抵十个丫头
姑妈来了,第一桩事情就是天天吃药,全年至少需要花费4000元。除了其他堂、表兄弟姐妹的自觉支持,一大半得由陆洪萍夫妇承担。这对于男打杂工、女种田地的袁家而言,着实显得有些沉重。不过,陆洪萍想得很开,老人一辈子过得艰难,到晚年了,做晚辈的理当让她幸福坦然,更何况,一天十元八元的药费,不就是相当于男人的一两包烟钱吗?十几年里,老人药不离口,都是陆洪萍天天当心着让老人吃到嘴里。村里的医生为此感动,这样的好侄媳,还真少见。
姑妈来了,陆洪萍一家原来的饮食起居习惯也被彻底打乱。老人陆续掉光了牙齿,肝、胆、肺、心脏等疾病要求一日三餐都有忌口。陆洪萍在力所能及前提下,尽可能地让老人吃得有营养。老人喜欢吃软饭,于是陆洪萍时常要烧“双顿头”饭。食鱼、虾、豆制品之类的细菜,陆洪萍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精心准备。光在吃住上照顾好姑妈还不够,陆洪萍还特地安装了有线电视,买来了老人爱看的书刊,有空没空都要抽时间陪姑妈聊天拉家常。老人为此常在老姐妹们中炫耀:“我这阿侄媳妇,能抵你们十个丫头!”
好心肠创造生命奇迹
姑妈住来这十几年里,对陆洪萍最大的考验是老人发病时。春天,常常是老人发病的季节。为防患于未然,陆洪萍每年开春都要带老人到市人民医院做一次体检,去的次数多了,医生们都认识了这对特殊母女。他们感叹,像袁静珍这样患有先天性重症疾病的高龄老人,竟依然“歪船不倒”。2008年10月中旬,姑妈突然心脏病发作,陆洪萍心急火燎地将老人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老人住院14天,陆洪萍陪床11个昼夜。不少平辈过意不去,提出要分担6000多元医药费,陆洪萍最终只收取了2000多元。
今年5月26日上午,姑妈上厕所,一不小心重重地跌倒在后门口。陆洪萍一看不妙,赶快唤回丈夫,将老人急送市人民医院,拍片结果为老人右大腿骨折。考虑到老人体弱多病,医生建议患者采用“牵引”治疗。老人回到了家,陆洪萍全天候守候在她身边,端屎倒尿、擦身换衣、喂药按摩。姑妈久卧在床,大便不畅,陆洪萍几度为她抠出了干结的秽物。老人哽咽地介绍,有一次,她先是拉不出大便,等陆洪萍伸手时,大便又“无情”地掉落在侄媳手上。今夏奇热,陆洪萍不敢让姑妈多吹电扇,便蒲扇不离手为老人降温消暑。老人卧床的日子里,陆洪萍夫妇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只在外甥女结婚时向姑妈请了大半天“假”。10月中旬,老人竟然能够扶着高凳起床了,人们感动之余,都夸是陆洪萍夫妇的好心肠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样做只为心安理得
为了姑妈,这十几年里,陆洪萍将服侍亲爹亲娘的重任转交给了开明的弟妹,将照顾小外孙的责任推给了理解父母的女儿女婿。即使在女儿嫁后生子时,也只离家两天。她在悉心照料丈夫姑妈的同时,还努力照应着80开外的公公婆婆。10年前,当过意不去的姑妈提出进敬老院时,陆洪萍执意将老人留在了身边。多年来,不少好心人看着陆洪萍夫妇为此付出太多,也曾不止一次提及这个话题。但每一次,都被陆洪萍掏心窝说出的那一句话所打动:“不是敬老院不好,但对于长年药不离口的姑妈而言,生活在自家人身边才放心。”6年前,政府对散养五保老人有了定额补助,每月补助款从70元逐渐提高到了210元,这让经济上并不宽裕的陆洪萍有了些宽慰,也让年迈的姑妈减轻了心理负担,活得更加开心自在。
也曾有人不解于陆洪萍夫妇何以能十几年如一日独担赡养姑妈的义务,并为此在经济上、精神上作出了相当多的奉献和牺牲,个别乡邻甚至怀疑陆洪萍此举定有额外回报,对此,陆洪萍夫妇笑言:“只为良知驱使下的心安理得!” 本报记者 姜 斌
图为 陆洪萍在为袁静珍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