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优秀职校毕业生的创业故事
职校生,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与优等生挂不上钩。选择职校或许透着几分无奈,然而就是凭借着在职校练就的一技之长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们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记者从市职业教育中心校了解到,很多职校学生自信自强,通过不懈的努力,有的成了企业的精英骨干,有的成了小老板,有的回到母校当了教师。志气、朝气、勇气,这股气质引领着他们为梦想而不断奋斗。
杨周 苏州工业园区某台资企业制一课课长
“职校4年,改变了我的一生”
杨周,启东职教中心校1997届化学工艺专业毕业生。毕业10年,如今的杨周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在苏州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10月15日中午,几番周折,记者终于通过电话采访到忙碌的杨周。
“职校的4年学习生活,不仅让我学到很多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是,让我从一个性格内向的小男生渐渐成长为善于交流的“小活络”。如果不是那4年,我无法想象现在自己是什么样子。”杨周从小腼腆内向,刚入学上语文课时,老师让杨周读一段课文他憋得满脸通红,惹得同学哈哈大笑。
说起母校,杨周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感激。一个偶然的机会,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发现,杨周的普通话发音标准且字写得不错,于是推荐他到宣传部当了一名干事。从此,杨周开始学着与别人交流沟通,学生会的工作让杨周更多的了解了自己。他开始变得自信,才能也开始慢慢展现,最后当上校学生会主席,并在学校的推荐下,成了一名光荣的学生党员。
2001年,职校毕业后,杨周来到上海找工作,从一家四星级餐饮企业的服务生做起,一年后就升到餐饮部经理的职位。正在事业有所发展时,杨周却对这份工作不甚满意,毅然决定辞职。随后,杨周与学校进行了联系,在校招生就业处老师的推荐下,他带领30多个学弟学妹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某电子有限公司,从一线工人做起,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干很快就升职为生产线线长。然而才一年的时间,这家公司效益开始下滑,员工们纷纷选择离开。这时,学校招生就业处再次向他伸出援手,他带着留下来的六七个学弟学妹跳槽进入苏州工业园区的另一家日资企业。
这是一家全球500强的日资企业,待遇丰厚,杨周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其实,这是一个积累管理经验的过程,就算是生产线上普通的检查工,不仅需要眼睛做检查,脑子也同样需要做检查。比如说领导在处理一件事情时,你可以留心他的处理流程,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慢慢地,你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凭着踏实与勤奋,杨周从检查工做起,到指导员、领长、白班总领班、副组长,6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基层员工晋升为管理400余人的领导。
就是在这家日资企业,杨周还邂逅了他美丽的爱情,2006年,他与爱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他们在苏州贷款买了房子,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就在事业有成时,杨周再次辞职离开了。“因为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创业。”
2009年,杨周瞄准老家启东的海鲜,他和朋友共同投资120万元,在苏州工业园区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和一家小餐厅。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周都辗转于启东、苏州两地。年初,通过对市场的考量以及利润的分析,杨周暂停了贸易公司的生意。这次创业杨周赚了几十万,他用这笔钱,购买了一辆车。“尽管这次创业算不上成功,但同样让我学到了很多经验。”杨周再次应聘到苏州工业园区某台资企业,他从众多高学历人才中脱颖而出,成了这家台资企业生产管理人员。
杨周说,每年他都会制定一个新的计划去奋斗,有了合适的时机,他还会再次选择创业。而在此期间,他会不断地积累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以及社交处事、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职校生并不低人一等,我想一个人应该先做千里马,管他伯乐在哪儿。”结束采访时,杨周这样说道。
沈婕 市职教中心校旅游专业老师
“是金子总会发光”
校先进共产党员、师德教育先进个人……从教5年,年轻的沈婕已经拥有了不少的荣誉。10年前,从市职教中心校毕业,在她面前是一片茫然,如今,办公桌里的这些荣誉证书,足以记载她10年来的辛勤耕耘。
上小学时,沈婕是一个好学上进、成绩优秀的学生。然而进入初中后,她开始沉迷小说不能自拔,一到下课和放学时间总是捧着本小说书,上课时也总想着书上的那些情节,学习成绩迅速下降。沈婕清楚地记得,1997年夏天拿到中考成绩单时,她顿时傻眼了。这个分数上不了普通高中,而放弃学业出去打工,她又心有不甘。权衡再三,她选择了市职教中心校。
那时候对沈婕来说,上职校足以让她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她从小就梦想当一名教师,这个梦想对当时的她来说遥不可及。进入学校后,她用抗拒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然而没多久,她发现这里并不像社会上传言的“职中职中,懒汉集中”的地方。学校设施齐全,老师学识丰富,功底扎实,他们因人施教,教学方法灵活,时时关心学生。她渐渐爱上了这里,爱上了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她开始相信常常被老师挂在嘴边的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职校的3年,沈婕没有放弃自己,她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2000年毕业前,她通过了扬州大学对口单招考试,以全市单招高考旅游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取扬州大学。大学快毕业时,沈婕进入上海假日集团下辖的一家四星级饭店上班。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基本功,她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领导对她喜爱有加。
在大学时,一位老师曾对沈婕说过,现在社会上旅游是个热门专业,求大于供,前途广阔,很有发展前景。恰在此时,沈婕得知她的母校职教中心正在招聘教师,隐藏在心中的梦想开始蠢蠢欲动,她毅然决定放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选择回到母校,开始教书育人的生涯。学校很多前辈都是她曾经的老师,再一次回到母校后,她虚心向师辈们学习教学方法和经验,潜心研究教材,很快,她就深得学生们喜爱。任教期间,她通过自学拿到计算机本科文凭,又考上了扬州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她常常告诉学生,上职校没什么可自卑的,是金子总会发光。
这个暑假,沈婕到南通参加了一个关于旅游教学的培训,竟意外遇上自己的一名学生,这名学生通过努力也成了职校的老师。“没有什么比这个让我更高兴的事情了。”现在,学生的成才,是沈婕最大的梦想。
张权 装饰公司、连锁酒店老板
“有梦想,就要勇于追求”
从建筑工地上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做起,如今,32岁的张权通过自己的打拼已经拥有一家装饰工程公司和3家大型经济连锁酒店。这是怎样一个为了梦想而打拼的年轻人?10月20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苏州工作的张权。
1998年,张权从市职教中心校电焊技术专业毕业,刚满20岁的他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上海,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一名电焊工。尽管环境苦、条件差,但凭着一手过硬的专业技术,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游刃有余。3个月后,工程结束了,张权也随之失业了。张权开始思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难道要一辈子当个电焊工吗?“其实,身体上的劳累不算什么,只是这份工作让我看不到希望。”张权对记者说道。
随后,张权来到苏州,应聘到一家大型商城当电器促销员。刚开始,他的销售业绩很差,细心的他发现客户不光需要知道电器的性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满意的售后服务和对生产厂家诚信度的认可。找到问题的根源,张权开始转变销售思路。从第3个月开始,他的销售业绩始终排名第一。有了经验后,张权又跳槽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在那里,他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群并了解到很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他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待人接物,寻找客源,留住客户……
2001,张权的销售业绩越来越引人注目,这让在苏州做生意的哥哥颇为赏识。哥哥建议他:“你有聪明的头脑,有技术,又有胆识,何不自己开一家公司。”张权心动了。然而,自己创业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张权没有资金,父母供自己上学已经不易,不可能向他们伸手。权衡之下,他决定做装饰工程。“可以先接些小工程,通过客户支付的定金慢慢起步。”于是,他在苏州创办了一家小型的装饰公司,员工仅仅几个人。
那时候,20刚刚出头的他很难让客户信服,凭着以前的经验和人脉关系,公司艰难起步了。张权深知诚信是这行的立足之本。每次承接业务时,他都会无偿提供几套设计方案。装饰工程的保修期一般为1年,但张权对业主的承诺是2年。即使过了保修期,他也会经常回访客户,做到随叫随到。正是这样的付出,他换来了客户的信任。慢慢地,张权在这一行有了良好的口碑,开拓了一批固定的客户源。
2004年对张权来说是一次转机。他的装饰公司得到了大型经济型连锁酒店“莫泰168”的认可,并确定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随后几年的酒店装饰配套工程经历让张权认识了更多的人,同时学到了很多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2008年底,他以30万元的加盟费在无锡加盟了“莫泰168”,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酒店,之后两年,他又先后在上海、无锡加盟了自己的第二家、第三家经济型连锁酒店。与此同时,张权的装饰公司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拥有员工150多人。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只有美好的梦想,而不采取行动。一个人一旦有了梦想就一定要勇于追求,跨出艰难的第一步后,也许你的命运就会从此改变。”结束采访时,张权向记者提出一个小小的心愿:“现任职教中心校副校长陈陆是我当年的班主任,我是班上最顽皮的孩子常常犯错,陈老师从没把我当做差生,一直关心我、鼓励我,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希望借贵报表达对他的感谢。” 本报记者 包铃铃 通讯员 包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