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倥偬 大海为伴
时间:2010-10-20 A+   A- 举报

——记原温州水警区司令员、上海打捞局局长王德祥

王德祥近照

他曾率领苏中军区海东游击营以少胜多创造了六天三捷的奇迹;他曾护卫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在长江舰上四天三夜;他曾当选中共九大代表,站在毛主席周总理身后,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瞬间……王德祥,生于1915年3月,启东市海复镇人,一位顶天立地的老革命战士。

今年6月12日,上海华东医院病房,95岁高龄的王老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用启海乡音和我们梳理着他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乡情浓郁,思维清晰,记忆准确,随着他缓慢而充满激情的叙述,我们的思绪一起回到了60多年前硝烟弥漫的苏中战场……

六天三仗仗仗赢

时间回转至1947年,那年6月12日至17日,短短6天时间,时任苏中军区海东游击营营长兼教导员的王德祥连续组织、指挥了三次战斗,仗仗告捷。

那时候,海东游击营成立不到一年,仅有30多人,装备简陋。而国民党反动派凭借优势兵力和装备,与还乡团一起疯狂“清剿”解放区,短短两三个月,在海复镇一带杀害我干部、民兵、翻身农民300多人。

第一仗,6月12日。凌晨,王德祥和战友们悄悄潜伏在南阳村东五里的陆二姐庙。他们计划伏击屡屡下乡骚扰、抓人抢物、强编保甲的忠义乡乡长朱旭宰带领的还乡团。埋伏到上午10点,东北方向传来两声枪响,王德祥立即兵分两路,三个班正面出击,两个班背后包抄。二三十个敌人正忙着抢东西“发财”,朱旭宰挥枪摇旗,乐得嘴巴都歪了。王德祥指挥两路人马悄悄接近,200米,100米……弹雨突然倾泻过去,朱旭宰丢下小旗,掉头就逃,慌不择路,淹死在河沟中。“这一仗,敌人伤亡25人,我们没有一个伤亡。”60多年后,病床上的王德祥伸出右手,如数家珍,“还缴到了3挺轻机枪,18支长短枪,2000多发子弹。”

第二仗在4天后打响。6月13日,率部休整的王德祥获悉东兴镇的国民党军要拆我党干部家的房子,遂在15日后半夜部署了4个点设伏,王德祥带领人马就埋伏在东兴镇据点敌人的眼皮底下。16日清晨,王德祥部被狡猾的敌人发现,敌军分南北两路袭来,南路敌军占领一座瓦房,架起机枪猛烈扫射。王德祥下令:“一挺机枪还击,吸引火力,其他人从后门迂回出去攻击!”战士们跃上沟坎,猛扑过去,瓦房里的10多个敌人还没来得及掉转枪口,就当了俘虏。北路之敌遭到其他两路战斗小组的合击,狼狈逃回据点。

6月17日的第三仗最为惊心动魄。是日清晨,王德祥和战士们刚刚吃完早饭,南阳村国民党驻军55团两个连和还乡团武装三四百人突然向游击营驻地扑来。怎么办?撤退已经来不及,只有乘敌人还没摸清我们的底细,打它个措手不及!王德祥当即命令连长施志冲带三个班直插东河边揍敌人的屁股,自己带了一个班,上好刺刀,戴上钢盔,与短枪、汤姆枪突击组从正面突然发起冲锋。敌人一看,以为遇到了解放军主力,慌忙伏在沟沿上死守。王德祥投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压住敌人,又操起一挺刚刚缴获的机枪,钻进玉米地,迅速迂回到东沟边,对准趴在那里的敌人猛射。这时,施志冲他们也从敌人背后发起攻击,敌人溃散。

王德祥至今还记得此后老百姓中流传的一首歌谣:“海东区里么游击营,六天三仗仗仗赢啊,打得敌人没了魂,百姓不忘海东营。”苏中军区发来嘉奖令:“你们英勇顽强地坚持反清剿斗争,六日三捷,以少胜多,给清剿蒋军以严重打击,特传令嘉奖……”

长江号上护主席

1953年2月14日,大年初一,时任海军淞沪基地第一巡逻艇大队大队长的王德祥突然接到命令,率领长江号、洛阳号两艘舰艇,前往武汉执行紧急任务。王德祥指挥着两艘军舰顶风冒雪,日夜兼程。军舰停靠汉口后,公安部长罗瑞卿登上了长江舰,将王德祥和两艘舰艇领导召集到一起,他宣布:毛主席将乘坐你们的舰艇视察长江!

2月19日中午,毛泽东由杨尚昆、罗瑞卿等人陪同,来到汉口江汉关码头,舰上官兵全体列队立正敬礼。王德祥上前报告:“毛主席,长江、洛阳两舰备航完毕,请主席登舰!”

毛主席挥手答礼,向海军官兵挥手致意,登上了长江舰。随后,长江舰在洛阳舰护航下,向长江下游航行。

陪同毛主席一行只有七八个人。为安全起见,航行途中,要求把长江舰上所有的弹药全部卸下搬走,这着实让王德祥捏了把汗。他想,没有弹药,要是遇上袭击,将如何还击呢?更为紧张的是,起航之后,发现舰上竟然还有一发训练炮弹没搬走,上级遂要求王德祥和长江舰政委刘松在航行途中对炮弹严加看管。

谈起此事,王德祥至今心有余悸,他说:舰上重要的技术岗位,几乎都是起义的国民党留用人员,而我们对于军舰这个庞然大物,都是门外汉。毛主席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毅然登上长江舰,巡视长江!

毛主席住在舰上专设的舰长接待舱里。王德祥让人把墙上的钟拆下来,怕钟摆的声响影响主席睡眠;房间里搬进一块木头铺板,因为主席不习惯睡软床。

2月21日早晨,阳光灿烂,在安徽安庆港码头,毛主席分别与两舰全体官兵合影留念。

2月24日,两舰安全抵达南京。在陈毅陪同下,毛泽东在码头上和燕子矶江面检阅了华东海军舰艇。毛主席欣喜地看到,人民海军已初具规模。

乌丘屿海战树典范

1953年6月,调任福建厦门巡逻艇大队的大队长王德祥,奉命指挥海军炮艇大队8艘50吨级的小炮艇从上海南下进驻福建厦门前线,执行近海护渔护航任务。

那时,福建沿海的—江山岛、上下大陈岛、南凫岛等尚未解放,国民党以这些岛屿为依托,对大陆沿海地区不断袭扰,海上交通受阻。王德祥率炮艇大队南下时,冲破敌舰艇的封锁,打走航道上的敌舰,首先进驻福建马尾港。

1954年春天,王德祥指挥炮艇一中队进驻平海湾,离敌占岛乌丘屿不到15海里。那年的2月24日,刮了几天的大风终于停止了怒吼,望着恢复了平静的海面,王德祥暗自琢磨:最好的打仗机会来了!大风一停,金门的舰船一定会向乌丘屿守敌补充给养,我们就打它一场伏击战!

25日早晨,稀薄的晨雾弥漫在海面,王德祥指挥4艘小炮艇悄然离开港湾,驶向乌丘屿海面,分南、北两组搜索前进。

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两艘舰船影影绰绰出现在薄雾中,正是武器装备齐全的国民党运输舰。当我军炮艇突然出现在敌舰面前时,敌人毫无戒备。王德祥指挥小炮艇全力攻击,一时间,数炮齐发,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为首的敌舰海珠号连中数发炮弹,摇摇摆摆地逃向乌丘屿。落在后面的利达号插翅难逃。在我军炮艇的猛烈攻击下,笼罩在一片烟雾中,严重受损的利达号缓缓沉入大海。

乌丘屿海战是我海军第一次用小炮艇击沉了敌人军舰,受到了福建军区、海军司令部的通令嘉奖。嘉奖中指出:“这一胜利,给海上活动之敌以歼灭性的打击……为今后海上对敌斗争创造了范例。”

王德祥因指挥出色,荣立华东海军三等功、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二等功。

竭力打捞阿波丸号

1965年8月的一天,时任温州水警区司令员的王德祥突然接到原来苏中军区的老领导、海军副司令员陶勇的电话: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向我要一个海军干部协助地方建设,到上海水产局任局长,我决定派你去,陈书记也是你的老领导……

那时候,上海水产局有100多条渔轮,每条渔轮上都配有民兵、武器,让王德祥去水产局工作就是要用他海军指挥员的经验,管理好这100多条渔船和近万名武装民兵,以应对台湾国民党“反攻大陆”日益紧迫的战备需要。

戎马生涯20多年的王德祥,依依不舍脱下军装,离开了部队。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知道,这是组织的决定,陶勇选择了他,调令上有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周总理作了特别批示,特批他转业至上海市水产局,他坚决服从命令。于是,在“文革”暴风雨来临的前夕,王德祥以一个老游击队员、老海军、老共产党员的胆略和忠诚,接受了挑战,从此,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与部队军人不一般的严峻考验。

1975年,王德祥从“文革”的硝烟中走了出来,被调到上海打捞局任局长兼党委书记,从事的工作还是和大海有关。在打捞局任职的9年中,王德祥最难以忘怀的是参与了打捞日本沉船阿波丸号的工程。

1945年3月,被日本军队征用的阿波丸号,装载了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日本人返回日本。4月1日凌晨,在途经中国福建省平潭县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美国潜艇用鱼雷击沉。全船2009名乘客及船员只有一人幸免于难。大量资料显示,船上还装载黄金40吨,白金12吨……

1977年至1980年,由海军J101号、J503号打捞船和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沪救3号打捞船组成的打捞作业船队进行了4年多的海上作业,王德祥组织打捞局的精兵强将勇闯潜水禁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共捞起锡锭、橡胶、水银、铌钽、云母、光化玻璃等物资共5418吨,总价值5000多万元人民币。

另外,还打捞起日本人的尸骨368具,由上海市红十字会分3次交还给日本红十字会。日本卫生大臣来上海时,王德祥作为中方代表出席了遗骨转交仪式。

虽然没有打捞出黄金,但是,通过打捞阿波丸号,移交日本官兵遗骨,发展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中国培养发展了一支具备较高潜水技术水平的海上救捞队伍。

在王德祥的影集中,我们看到一张他手持一把日本军刀的照片,这把从阿波丸号上打捞上来的军刀,是王德祥参与打捞工作的纪念品。

“是战利品。”王德祥对我们说。是的,对王老来说,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是为文还是为武,一生皆在战斗,每战必有收获。那双穿越了战场硝烟和海上风雨的眼睛,还是那么犀利、明澈和坚韧。当所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后,留在老人心头的,依然是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               本报通讯员   朱一卉   陆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