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治安大队职工宋平记事
6月19日发生在苏221线市区北郊的臭水河救人故事(见本报6月22日一版),将那位奋不顾身勇救伤者的英雄宋平带入了人们的视线。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位曾获得“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的公安职工,“钩沉”出他23年从警生涯中一次又一次英勇擒凶、热心救人的感人事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本色英雄朴实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因为寡言少语,宋平给人的印象就是个极其普通的老实人。只有熟悉宋平的人才知道,他沉默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正直无畏、热心无私的心,他曾经擒凶追逃无数,也曾多次救人于危难之中。“我就是见不得眼前的不平与别人的危难。”宋平直言自己的想法。
家庭环境造就了宋平的正统与耿直。叔公是为抗日战争牺牲的革命先烈,爷爷奶奶后来被国民党杀害,父亲在部队当通讯兵,复员后成为启东吊车驾驶第一人,母亲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从小在祖辈光辉历史和父亲种种助人举动的熏陶下,宋平深知做人应该积极向上,要具备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那时,他家附近驻扎着一个陆军部队,宋平闲暇时总是主动参加军营的业余劳动,不善言辞的他因勤恳实在而颇受欢迎,成为军营里的编外人员,他因此也跟着兵哥哥们学了一些功夫,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单手可举起百余斤的哑铃。 这为他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体能基础。
1987年12月,宋平被市公安局聘用为合同民警,从警20多年,先后受到市公安局嘉奖6次、市政府嘉奖1次,1992年2月还被评为“启东市新长征突击手”,同时也衍生了一个个充满着惊险与成功、艰辛与快乐的精彩故事。
不怕鬼邪“真英雄”
谁也不曾想到,气力过人的宋平却怕黑,20岁时还不敢走夜路,曾闹下晚上看电影后害怕送女友回家而使恋爱告吹的笑话。这个“怪症”在他进入公安系统后就很快消除了。“那时经常要晚间伏守,半夜抓捕,容不得你害怕,不然就完不成任务了。”宋平说,是公安工作练就了他过人的胆气。
有一次,宋平在夜晚接到追逃任务,他和同事根据指令前往通兴公墓。正是月黑风高时,置身荒郊坟地令人毛骨悚然。也许狡猾的逃犯就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而躲避在此的。宋平站上最高的一处坟堆,用手电筒在墓地间照射查找。后来知道,这鬼地方连逃犯也没敢藏,可宋平还是搜了个遍。
连鬼都不怕的人当然是无所畏惧的。宋平左腿膝盖上的那几道伤疤便是印证。那是他在城东派出所工作时,一个冬天的早晨,获知辖区内的北京饭店有人持刀行凶,宋平急速赶到现场。歹徒那时正守在楼梯通道内,疯狂地挥舞着菜刀,无人敢近身。楼上数名受害人被迫反锁在宿舍内哭喊呼救。其中一名头部受伤,血流满面。情况紧急,宋平大喝一声冲上前,用脱下的棉衣盖向歹徒,与其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在群众的协助下终于将歹徒制服。而他的左腿却被歹徒用刀砍伤,右手上也有两处被咬伤。此事当时被《人民日报》、《扬子晚报》和《南通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南通日报》还专门编发了向宋平学习的评论。许多年来,宋平心中始终坚信邪不压正,这也正是他凶险面前拥有超人勇气的源泉。
有勇有谋“好猎手”
宋平有时老实得简直有些木讷,但一进入工作状态,却总能显现出他的英雄本色来。
刚到刑警大队工作时,宋平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同事一起追缉一名拦路强奸案的嫌犯。经过走访排摸,宋平他们很快获知嫌犯有一个在吕四地区医院工作的姐姐。通过对其姐姐行踪的分析,宋平他们确定嫌犯就躲在其姐姐的宿舍里。于是,宋平谎称医院有急诊,在嫌犯姐姐开门的一霎那,冲进屋内将未及反应的嫌犯逮了个正着。这也为宋平的刑侦工作打响了头炮,着实让他对新的岗位充满了激情与信心。
一个夜晚,市郊东北部天主教堂附近发生一起恶性案件,4名歹徒手持匕首沿路抢劫,砸坏车辆,接连刺伤3人。当时已休息在床的宋平闻警而动,带上联防队员迅速赶往事发地点。当时,4名歹徒已闻风逃散。因案发不久,歹徒又无交通工具,宋平判定他们逃离不远,于是,就借了一个手电筒和同事一起搜寻。在案发地点南侧的桥栏杆上,细心的宋平发现了一滴未凝固的血。顺线追踪,宋平他们果然在一间房屋的背后发现了躲藏着的两名嫌犯。说时迟,那时快,宋平猛扑上前,一下就擒获了1名。随后又紧追另1名,并在扑过一条水沟后终将其逮住……
就这样,有勇有谋的宋平,一时成为了全局上下捉拿逃犯的专门“猎手”,从警20多年抓获的各类嫌犯已不下三四百人,其中一次还因协助上海警方成功抓获持枪携带炸药的抢劫嫌犯而得到了上海刑警“803”的褒奖。
热心助人“活雷锋”
在宋平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留有不少素不相识的群众送来的锦旗,记载着这位好公安热心助人的桩桩好事。
2006年2月的一个中午,宋平上班在途经城北菜场西侧马路时,看到众人在围观一起车祸。一辆轿车与一辆装有重型塔吊的卡车撞到了一起,轿车车身严重变形,车顶也已全部掀掉,驾驶座上的中年男子满身是血,双手在微微痉挛。宋平见状马上上前,使足力气将卡得死死的车门拉开,随后又艰难地抱出伤者,送往医院急救。医生告诉被抢救过来的伤者说,如果晚来几分钟,生还可能就没有了。
宋平清楚人们害怕救助这类突发事件的原因是担心受牵连,但他却总在事发当时不及顾虑。好几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就在通往和合的那条黑暗的路上,救了一名被撞倒在路旁的伤者。当时他驾车经过时,发现了一辆倒地的自行车和一个腿部受伤的中年人,宋平立即下车询问,获知伤者是人民医院的医生,于是就将他送往人民医院治疗。由于工作的关系,宋平经常会碰上这类突发事件,对他来说,将路旁的伤者送往医院,甚至垫付医药费,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经常有人在事后提醒他,如果伤者神志不清将他认作肇事者该怎么办,宋平说他想不了那么多,救人要紧。
而今在昆山工作的小花,也忘不了这位热心善良的宋叔叔。小花6岁那年遭遇车祸,贫穷的父母没钱给她救治,又与肇事车辆调解无果。宋平在处理这起纠纷时,发现小花的双腿青肿得厉害,于是马上送她去医院,并经过全力协调,解决了小花的医药费。要强的小花后来考上了中专,但由于母亲去世,父亲执意要她辍学而去学手艺养家。宋平闻讯后,一再劝解小花父亲,并帮忙借来学费,让小花得以继续学业。
“看到受助的人脱离困境,我就感到高兴。”宋平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本报记者 陆玲琳 通讯员 陈炳生 张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