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记者前往崇启大桥建设工地,采踏访在一线忙碌的建设者。一张张因日晒风吹而黝黑的脸,一双双被钢筋水泥磨糙的手,记录着他们所经历的辛苦和不凡。一个个真诚憨厚的微笑,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透露着他们心中对劳动的自豪和满足。在远处桥墩的映衬下,他们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
易生云在焊接钢板。
沈纯康通过对讲机指挥作业平台安装设备。
吴义春在指挥吊车。
他的“来头”可不小
来到崇启大桥A2标段的现浇现场时,吴义春正在手持对讲机使用手势指挥吊车作业,“落钩”、“左转”、“起钩”、“停”……看起来整个作业规范有序。别看这工段长皮肤黝黑、长相普通,但从他那沉着的神态,颇有架势的举止来看,似乎并不那么简单。一问,果然有“来头”。42岁的他曾参加过重庆瓯江二、三桥、温州南塘河大桥、江苏苏通大桥、重庆朝天门大桥等建设,享有重庆市首届“十佳农民工”的盛名。
接受记者采访时,吴义春摘下安全帽,脸颊上被安全帽带子勒出的印痕露出了他农民工的本色。他农村出生,年轻时继承了父亲的木匠手艺,后被中港二航局航务二公司瓯江二桥项目部聘用为协议工,参加了瓯江二桥的建设。在做工时,他并不满足于手头简单的木工活,开始拜师傅,仔细看用心学。“工地上的几乎都是我的师傅,我不懂就问,使劲地学。”吴义春说,是努力为自己铺垫了成长之路。1994年,吴义春作为一名模板工参加了温州南塘河大桥建设工程。正值8月高温天,工程进度吃紧。他对带班的师傅说,我年轻,应该多做些。于是,他顶着烈日在大桥工地上持续苦干3天,每晚都在桥上和衣而睡三四个小时,终于赶上了进度。深受感动的班长对这个不起眼的工人从此“另眼相看”,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就这样,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吴义春渐渐从一个普通木工成长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木工“专家”,尤其在模板加工制作方面的技术上颇有造诣。2005年11月,吴义春在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这座世界级的桥梁施工中担任木工组组长。作为大桥外观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坚守现场,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通过与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大桥的混凝土外观质量获誉“重庆市外观质量最好的混凝土”。
相对于经历过的大工程,在崇启大桥这段30米现浇工段担任工段长一职,对吴义春来说是驾轻就熟。但他从未因此有半点松懈。“这些大家伙,容不得你马虎。”顺着吴义春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他身后的大桥桥墩处,耸立着一根根800毫米直径的大钢管,隆隆作响的大型机械将沉重而坚固的悬梁吊上20多米高处的支架上安置。“我们班上任何一个人做工时都不会出现一点皮外伤。”吴义春对这点颇为自信。
吴义春的严谨认真使得手下的80多个工人对他十分敬重,他的各项指令总能得到顺利而快速执行。每当项目组负责人前来慰问时,总会由衷地向他道一声:“辛苦了!谢谢!”这一刻,总让吴义春感到特别自豪,“是努力给了我这份荣誉。”
想妻子女儿了,就看看手机屏
在尘土飞扬的A2标段,一个焊花闪耀的场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一堆锈迹斑斑的钢梁上,一位手持面罩的焊工正聚精会神地焊一个接口。若非蓝色火焰在飞溅,简直让人怀疑这只是个静止的画面。直至小小的接口焊完,焊工摘下面罩,露出一张年轻的脸庞。
易生云,重庆人,34岁,已有8年的焊工经验。年轻人内向寡言,说话间眼睛还瞄着刚才的焊接口,略有些迟疑地放下了手中的工具。当记者请教他所焊接的是桥梁所需的什么部位时,他的表述一下子流畅起来。他告诉记者,这是用以连接两根20多米高支架的平联,焊接的部位是咬合两根支架的,通过剪切力的转换得以稳固庞大的支架。扭头看看气势恢宏的桥墩,再瞧瞧这么个小小的焊接口,记者再度领悟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陪同的项目部人员介绍,易生云是这个标段的焊工班班长。易生云告诉记者,班上有12个人,除了现场的还有后场的,各有分工。他每天安排12个人的工作,并对一些焊接要领进行现场指导。“都是熟练工了,只要认真做,都能干好。”易云生对他的班组充满自信。
点燃一根烟,易生云简单地聊起了他的小家。女儿5岁,已经上幼儿园了,贤淑的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他一个人在外打拼。常年辗转奔波在施工现场,个中滋味哪是辛苦所能形容!对此,易生云眯着眼笑了笑,却眼睛亮亮地说起了女儿,去年过年时回家,买了辆小自行车给女儿,孩子高兴得不得了,现在晚上打电话来就是坐在自行车上。“女儿很懂事的,总会说,爸爸,你早点睡觉哦,当心身体呀。”易生云的脸笑成了一朵菊花。
项目部给予工人的待遇还是挺不错的,晚上有电视看,也有活动室,宿舍有空调,浴室天天开,但毕竟身处异地,易生云和许多年轻工人一样,感觉生活的单调,心灵的孤寂,尤其想念家人。他把妻子和女儿的照片设为手机屏幕,平时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她们的笑脸。休息时,他喜欢看看报纸,爱浏览信息类广告,因为他心存着一个梦想。“我原来会电工的,现在我们老家开始普及电脑,我就想开个家用电器维修店。”易生云说,现在的辛苦就是在铺垫他的梦想之路,“我最想和家人在一起过安稳幸福的日子。”
“老黄牛”是上海人
在中交三航局A1标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王锡康的介绍下,记者前去采访该项目部两头“老黄牛”——沈纯康和刘浩亮。
A1标项目部的主要作业在江面,施工难度和技术要求无疑更高。当过10年船员,并有在东海大桥担任过调度一职经验的沈纯康立即被中交三航局相中,从长兴岛码头工程项目部派来当船舶总调度。去年8月份,工程进度因水上作业设备缺乏而紧张起来。沈纯康东奔西走,选定了4条合乎要求的运输船进行改装。似火骄阳下,56岁的沈纯康指挥着作业平台和设备安装,一天下来,不知出了几身汗,晚上收工时,被江风吹干的工作服又硬又厚,叫人难受不堪。历经2个月的艰辛,水上作业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工程按期顺利进行。
水面作业的船舶调度不只是个交通指挥,还是个“消防队员”。听沈纯康讲,每天30多条作业船的工作安排,都由总调度过问,而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得马上出面救急,确保生产环节不脱节。4月27日上午,一条供货的水泥船因码头水位低不能出航,江面的搅拌船等着做工。一个电话打来,沈纯康当即调度船只前往拖航。不料两船接头时,又意外地出现了机械障碍。眼看工程就要被迫停顿,心急火燎之下沈纯康急忙登船检查,并当机立断命令维修人员在江面将两船相关机械互换,两船才得以运转起来。
同样56岁的刘浩亮是A1标施工部副部长,戴着这个官衔,负责施工现场的指挥和质量监督,可也不是个省力的差使。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刘浩亮的身影。江面作业,实行“潮退我进,潮涨我退”战略,每天要跟潮水抢时间,一个月中,钢套箱有效施工时间只有10天左右,刘浩亮在每次钢套箱安装前都做好充足准备,使得钢套箱的安装速度从一个潮水安装1个提高为连续安装4个,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而在紧张的施工时段,刘浩亮就吃住在江面的作业船上。
虽然资历颇深,但刘浩亮依然喜爱钻研。墩身施工是高空作业,施工难度较大。经刘浩亮建议采用的整体式拼装爬梯,省却了搭设脚手架的大量时间和人力,提速了工程进度。
经记者询问,两位上了年纪的建设者都是上海人,生活充裕,家庭美满。可为何还如此辛苦?“别人看我们辛苦,我们自己倒是习惯了。踏实的劳动,真实的付出,就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两头“老黄牛”表述了同样的想法。 本报记者 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