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上海,无论你身处浦东或是浦西,只要登高远眺,一眼就能看见屹立在黄浦江畔的世博会中国馆。大红外表、巍峨斗拱、层叠出挑,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览,中国馆都散发出雄浑大气、庄严华美的东方气质。而在入夜后,璀璨的灯光设施,更是让披着中国红的馆体色调层层渐变,如梦似幻……这样美丽的世博“风景”中,饱含着我们启东建筑铁军的心血和汗水。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中国馆的建设中,约有500多名启东人日夜奋战在激情燃烧的工程一线——
秦方兵 中国馆装饰工程泥工班班长
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神圣
随着中国馆装饰工程接近尾声,上海建工集团装饰公司项目班长秦方兵终于开始轻松下来。整整14个月,负责中国馆60.6米高观景平台内精装修泥工工程的他几乎从未松懈过。
当年20岁的秦方兵学得泥匠手艺后前往大上海打工,经过多年的爬摸滚打,于6年前凭着一手好技术和好声誉带着家乡人组建了自己的泥工班组,在上海承接过酒店办公楼等多项装饰工程。参与中国馆建设无疑是他45岁的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段经历。从承接工程的那一刻起,他对自己说,一定要以最浓的笔墨,写好人生中这最为精彩亮丽的一笔。为了帮助丈夫实现这个愿望,在企业工作的妻子特地辞了职,帮着料理泥工班的后勤事务,以便秦方兵全身心地投入工程建设。
去年2月份,秦方兵带着他的泥工班组进驻中国馆工地。效果图上中国馆那庄严绚丽的形象早已深深烙进他的脑海,开工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神圣。即便是那熟悉而普通的石料和水泥,在他眼中也变得有了“身份”。他严格要求工人在拌料时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不能有一丝的配比差。
在观景台国宾厅和贵宾厅区域的地面装饰工程中,使用的是稀有的材料,石缝中的不锈钢嵌条必须与大理石十分契合,呈现“天衣无缝”的美感,这对泥工的技术要求较高。秦方兵亲自操刀,带领80多名工人,使上了“绣花”功夫,将4000多平米的地面铺得平滑如镜、光亮照人。
在完成自己工作量的同时,秦方兵还要对整个班组的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凭着一份责任感,他对细节的检查特别认真。工友们为此戏称:“老秦在中国馆里炼成‘火眼金睛’了,再小的纰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由于工程对进度节点要求相当之高,加班加工便是常事。虎年的大年初一,秦方兵还是在中国馆的工地上忙碌。虽然这是他最为辛劳的一个春节,但秦方兵心中始终怀揣着一股新春的欣喜,因为这是他最为自豪的一个新年。记得有一次,为紧急铺设观景平台电梯厅地面大理石,秦方兵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当迎着晨曦,看到满意的大理石地面时,他憔悴的脸上也有了轻松的笑容。
繁忙之余,秦方兵会经常和在南京上大学的女儿上网聊天。女儿特别关心爸爸的这项工程,不时让爸爸发些工程建设现场的照片,她也因此在同学间引以为豪。而秦方兵也很乐意把这个建设过程当成一份与亲人共享的财富。五一快到了,他要带着妻子女儿一同观赏他参与的杰作——中国馆。
尽管目前由他负责的工程已经全部结束,但秦方兵还将担当工程“保驾”人员,因此在整个世博会期间,他不能离开上海,中国馆装饰工程一旦出现修补任务,得立即去“急救”。这样的“束缚”却让秦方兵倍感自豪,他觉得自己正和中国馆站在一起,接受着全世界人民的检阅。
张雄伟 中国馆建设工程电焊指导
那是我一生的荣耀
每当想到气势宏伟的中国馆,张雄伟的心头便升腾起万丈豪情。要知道,这让世人瞩目的“东方之冠”,也记载着他曾经挥洒的辛勤汗水,凝结了他手持焊枪迸射的无数焊花。
从19岁离开启东只身来到上海学技,恪守着“苦中苦的工作抢着干,难中难的技术刻苦学”的信念,张雄伟在20多年的人生旅程中,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工到焊接高级技师的蜕变,并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农民工等骄人荣誉,成为沪上外来务工群体中的明星和典范。
参加过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见过“大世面”的张雄伟,对参与世博中国馆空调管道焊接工程十分在意,这将会是他人生中又一个精彩篇章。凭藉这份荣耀感,去年4月初,上海安装公司组织世博工程各参建分公司焊工“焊接比武”大赛时,张雄伟使出浑身解数,带领班组顺利获取了参建资格。于是,张雄伟焊枪下的炫目焊花开始在中国馆日夜绽放……
当年6月,中国馆工程的机电设备安装进入了施工高峰阶段,上安一分公司领导及中国馆项目部对工程质量非常重视,决定派技术精湛的张雄伟到中国馆工地对部分重要管道进行现场焊接指导。欣然领命的同时,张雄伟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他一再告诫自己,不允许存在一处失误,不容忍留下一个遗憾。
8月份,张雄伟在对地下风机房管道焊接质量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有些焊缝不太符合标准,于是毫不留情地提出返工要求。正值炎炎夏日,工人们不由有些退缩,于是辩解说,这焊缝反正以后要做保温,包住后就会看不见,而且管道里面流通的又不是什么重要介质,只是水而已。张雄伟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中国馆代表着国家形象,我们要比平时更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啊。”说完,他亲自拿起焊枪,一边对不合格的焊缝进行整改,一边进行细致讲解。看着张雄伟透湿的衣背和他整改后完美的焊缝,电焊工们既感动又佩服,纷纷拿起焊枪,根据张雄伟的要求把不合格的部位全部进行了整改。
此后,工地上不少农民工都乐意向张雄伟请教,被他们尊称为“张师傅”的张雄伟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倾囊相授。工地农民工学校成立后,记录张雄伟成长历程的光盘成为学校的教材,而他的现场言传身教,更使广大农民工兄弟深受启发,工地上掀起了一股学知识钻技术的热潮。
紧张的机电安装工程结束后,张雄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倾注过大量心血的工地。他盼望着世博会的召开。当中国馆对外开放时,他可以对前来参观的家乡人自豪地说:“看哪,这就是‘东方之冠’。这里有我们的付出,有我们的功劳!”
朱正飞 中国馆机电安装工
华彩的中国馆,让我陶醉
今年2月8日中国馆竣工后,大部分建设者都已经赶在春节前离开了工地,可是因为中国馆还需要部分安装调试、装潢和系统维护人员,所以负责机电安装的朱正飞还得留在馆内继续忙碌。“还有半个月世博会就要开幕了,工作也已经轻松了很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些维修保养和电路管道设备的清洁工作。但是真要等到开幕后的5个月里,我又要开始忙了,因为我和其他20多个工友是这次世博会中国馆的现场电工。在世博会期间,我们必须留守场馆,随时待命。灯光、空调机组这些机电设备要随时检查,保证正常运转,不能出任何纰漏。”朱正飞说。
“2005年,我就进了世博园工作,2008年8月份进入中国馆。世博园的前身是上海有名的棚户区——白莲泾。我第一次踏进世博园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片刚被拆迁完的荒地。短短的5年间,200多个场馆、世博轴、阳光谷……一个个展馆在浦江两岸从图纸变成了现实。”朱正飞介绍。
为了让工程质量做到最好,朱正飞和他的工友们付出了最多的辛劳和最大的努力。安装中国馆的地区馆时,为了配合整体装修和方便维护,电路管道采取的是“明装”,管线、电器等设备都是裸露的,没有吊顶。如果不用心去做,管线排布会有碍观瞻。他和他的工友们,每天干到晚上10点半,早上7点半起来继续,连续加班20天,将管线、电器、通风设备等布置得错落有致,十分美观。
“去年6月份,中国馆正式通电。那一夜的华彩灯火,让我陶醉,看着这美丽的奇景,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璀璨夺目的光华中就我有的一份功劳。5月1日,世博会开幕的时候,我希望有更多的启东老乡来看中国馆,来看看我们的作品。虽然我只是成千上万个世博建设者中的一员,但是我与他们一样都有成就感。”朱正飞十分激动。 本报记者 陆玲琳 王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