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驻守警情一线的“娘子军”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就是一名110接警员的从警装备;高度集中、快速准确,是她们的职业要求;带饭上岗,彻夜不眠是她们的工作特点。3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服务台,与这支“娘子军”亲密接触,体味那声声催人急的铃声背后的酸甜苦辣。
接警手记
●翻开110指挥中心的记录本,透过密密麻麻、稍显潦草的文字,记者见识了这支接警员队伍别样的温婉和细腻。
◇轻生男子回心转意
去年6月13日上午11时22分,一位刘姓男子打来电话,称自己曾受刑罚,现在在社会上四处遭人怀疑,邻居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他受不了,想自杀。
接警员黄凯感受到了男子语言的混乱和情绪的激烈。她耐心地询问和开导,不料男子说出自己家庭和单位情况后,立即警告说,如果告知单位,他立即就死。利用接警的空隙,黄凯开始细心安抚他,并报告值班长。通过两人1个多小时的劝导,男子的情绪终于恢复了平静,表示放弃自杀念头。
◇7岁男孩寻回老爸
去年5月18日晚上10点半,110接警台接到一名7岁小男孩的电话,孩子在电话中哭泣求助,他姓张,家住汇龙镇南苑新村,妈妈上夜班去了,爸爸下午外出,至今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在家里又饿又困又害怕,所以就打了110。
接警员宋勤接到求助电话后,耐心细致的对小男孩进行启发引导,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几经周折,终于在当晚11点和孩子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原来,小男孩的父亲当日下午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外出打牌,本想在晚饭期间回家,谁知居然玩得忘记了家中的孩子。当110接警员拨通他电话时,他才猛然想起家中的儿子。小男孩的父亲在电话中连声对自己的粗心自责,并连声道谢。
◇痴呆老人找到了家
去年7月9日中午,指挥中心110接警台接到群众举报称,汇龙镇台角村杨沙路附近的玉米地里躺着一位神志不清的老人。
110随即指派汇龙镇派出所民警赶赴现场处置。但是过了一会,当班接警员沈永葆又接到群众电话,说老人还在玉米地里。通过反馈信息,原来那位老人因迷路睡在了路边的庄稼地里,对自己和家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均无法描述,只能叫出一个名字,顾洪新。处警民警想先用车将老人带回所里再设法联系其家人,但是老人死活不肯合作。
了解情况后,沈永葆突然想到,自己的姑父恰巧也叫顾洪新,会不会认识重名的人。凭着职业的敏感和责任心,沈永葆连忙拨通了姑父的电话。果然,沈永葆姑父村里确实有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今年80岁,其外表特征和处警民警看到的老太十分相符。姑父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老人的女儿家住汇龙镇市区。沈永葆和处警民警一下子来了精神,凭着这个线索,经多方查找联系,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女儿。
原来,这名老太患有老年痴呆症,常年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7月7日上午,其女儿一家人外出上班,老人便独自离家出走。家人已寻找了整整一天,正焦急万分。当民警将老人安全送到其女儿家中时,老人的女儿激动不已,连声道谢。
身在警台,她们每天紧张作战
“您好,这里是110,有事请讲。”在铃声此起彼伏的接警台,接警员边接听报警电话,边飞速记录在电脑上。“好的,您稍等,请您把所在的地址说详细一点,我们会马上通知民警前来处理。”右手搁下话筒,左手又摘起另一个电话。“一天下来,我们平均每人每天要接100多个电话,然后还要指令、转接、回拨、联系等,几乎就是电话不离手。”接警员施健花介绍。
记者了解到,电话铃一响,接警员必须在铃响3声内迅速接起,快速询问即时录入,马上报到相应的处警台……这个过程,既讲求效率也注重质量。“110接警就是一个作战平台,接到警情,迅速作出准确判断,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处理不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难以消除的影响。她们肩头担着重任。”指挥中心主任虞海滨告诉记者。
据虞海滨介绍, 110指挥中心目前在岗的只有16名接警员, 分成四班,每天两班倒。“一年365天,每班12小时,我已经做了10多年了。”接警员张晓花说,上班时就是一个紧张,水都尽量少喝,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吃饭也没有固定时间,通常是自己带饭,边工作边吃。天冷时刚吃一半,忙上一通,饭早已冷掉了。所以,她们很多人养成了索性吃泡面或零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还患上了‘职业病’。”接警员沈永葆笑着说,有时接自己的电话开口就是“您好,这里是110”。在家休息时,睡梦中听闻电话铃,第一反应就是报警电话。
110指挥中心实行三警合一,110、119和120全部由110报警服务台统一处理。“工作量大还在其次,主要是无效警太多。像从昨天9点到今天9点,共接报警562个,有效警只有109个。”指挥中心值班指挥长季忠伟告诉记者,“小到晒衣棒掉楼下阳台的事,都要打110要求指派民警去帮忙。还有醉酒乱拨的,有谎报警情的,用磁卡电话搞恶作剧的,接警员为此浪费不少精力。”
而最令人难堪的莫过于接到恶意骚扰电话,她们为此成为了“出气筒”、“被骚扰对象”。但再难受,也必须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平静地接下一个电话。季忠伟十分忧虑地说,像这种骚扰电话阻塞了报警通道,不光降低了警方处警速度,还会给需要救助的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而谎报警情的,一旦公安、消防已经出警,就会对本来就紧张的警力造成极大浪费。
据了解,去年以来,有多名谎报警情的人受到行政拘留处罚。
胸装母爱,她们常常心存愧疚
16名女接警员大部分是年轻的妈妈,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肩负照顾孩子的责任。但是,她们都无法尽到全职。
就在3月16日早上7点20分,赶着上班的沈永葆照例将5岁的儿子早早送到了幼儿园,班级门还没开,乖巧的儿子挥挥手让妈妈先走。 “儿子总是第一个去学校的孩子。看到儿子这么懂事,我既开心,又内疚。”沈永葆有些心酸地讲述,丈夫长年在外地工作,公婆都在徐州,家中的事情都靠自己的父母照料。“记得儿子还只有4个多月大的时候,我要上班,一天只能喂两次母乳。那时候孩子太小,还不会喝奶瓶。等我下班回到家里,孩子饿得连哭声都轻微得听不见了。”说到这里,沈永葆眼里闪着泪花。
去年国庆期间,正好轮到沈永葆当班。儿子就随外公外婆到了乡下,不小心掉进了井里。幸好村里有人看到,及时把孩子从井里救了出来。“我是第二天傍晚才知道的,父母担心我着急会影响工作,当时没有告诉我。”沈永葆的声音有点颤抖,“知道这个事情后,我后怕地抱着儿子拼命哭。我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啊。”
在接警台的后面,年轻的接警员黄凯也在忙碌,她是一位怀孕6个月的准妈妈。面前一字排开的电脑就是她的职责所在:旅馆管理、区域报警、短信平台,还有总机、传真等等。“在这个话务台是受照顾的。”黄凯一脸的笑容,“相较接警台,这里不是那么紧张。”终究是电脑密集,黄凯隆起的腹部遮上了一件防辐射服。然而,当班还是一样12个小时。作为孕妇的一项特权,黄凯可以在后半夜安宁时,往话务台边上支个钢丝小床稍作休息,一有情况立即起身工作。“我们这里刚刚生育的两位接警员,也都是在临产前很短时间内才休息的,都是‘挺’在岗位上的。”黄凯因此也没觉得怎么艰苦,“既然选择了这个特殊的职业,就得尽力站好每个岗。”
肩扛责任,她们关注每个警情
几乎所有的接警员都是因着一种对从警的钦佩和渴望而加入进来的。“能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为百姓解救危难,为社会除暴安良,觉得这份职业很光荣。”张晓花道出了所有姐妹的心声。基于这份荣耀和责任,她们在兢兢业业的同时热切关注着每个警情。
去年8月23日晚9点32分,接警员陈柳柳接到一个外地男子的手机报警,称自己被绑架,但说不出地点,一会儿又挂了电话。陈柳柳立即回拨过去,对方摁了接听键但不出声,陈柳柳听到一片嘈杂的环境中夹杂着几个男声,意识到情况不妙。她一边向领导汇报后发出警情通报,一边不断地打这个手机,但手机一直没有人接。到凌晨时分,她用自己的手机发出一条短信,直到清晨,对方有了回音。通过不断引导,陈柳柳终于了解到对方所处地在人民医院附近。据此,警方迅速出击,救回了报警人,同时捣毁了一个传销窝点。
“通过接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摸清‘七要素’后及时发出指令,为后续的追捕设卡提供了准确信息,并赢得了关键时机。”季忠伟说这是每位接警员都必备的素质。去年以来,通过接警员的信息追踪,成功解救了10多位报警人。 本报记者 陆玲琳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