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陈圣时
时间:2010-03-02 A+   A- 举报

面对新闻媒体,他常常退避三舍,不愿多语;面对困难人群,他总是饱含深情,屡伸援手——在王鲍镇久南村1组,有这样一位九旬老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年他都会选择一些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0年来,他默默地将大部分的退休工资都用在了捐助贫困学子、帮建公益事业上。20年来,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捐出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

面对媒体采访, 他显得有些不悦

 “小伯,记者来采访你了。”侄子陈德忠大声地喊着。2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王鲍镇久南村一组,在陈德忠的家里,见到了95岁高龄的陈圣时。

刚刚吃过早饭,陈圣时正躺在床上休息。“每天早饭后,小伯都会躺下休息一会。”陈德忠向记者解释道。听到喊声后,陈圣时动了动身子,陈德忠将他扶了起来,搀着他坐到一边的藤椅上。“以前出车祸动过手术,腿脚不方便。”陈德忠说道。

老人精神矍铄,看上去也就70多岁的样子。陈德忠告诉记者,老人除了耳朵几乎完全听不见,身体还算硬朗。见到记者到访,老人什么也没说,他的面容明显带有一丝不悦。这样的表情顿时让记者有些尴尬。“他很低调,不太愿意上报纸。这两年,来采访他的记者有不少,每次他都这个样子。不过没关系,他脾气好,人也很和善。”陈德忠向记者解释道。

平时生活节俭,他爱好读书看报

记者环视四周,老人的房间在这栋二层小楼底楼的东边,房间布置很简单,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小伯平时生活很节俭。”陈德忠告诉记者,房间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最昂贵的便是那一台29寸长虹牌彩电。然而,桌子上、床上到处堆满了书和杂志。床底下也是一摞摞看过的旧报纸。桌上还有一个早已陈旧的放大镜。

因为无法与老人用语言交流,陈德忠向记者讲起了老人的故事。陈圣时兄弟六人,他排行最小。上个世纪40年代他毕业于西南联大,随后一直在上海油墨厂工作。因为种种原因,他一生未娶,无儿无女。1976年,他退休回到启东老家,与寡居的大姐住在一起。大姐去世后,陈德忠将小伯接到了自己家,已经在一起住了10多年。“虽然年纪大了,但他很喜欢看书看报,自己订阅了很多报纸杂志,平时关心时事。因为眼神不好,每天读书看报都得用上放大镜。他都是通过电视、报纸这些知道哪里需要捐助的信息。”陈德忠说道。

心系贫困学子,他不知捐了多少钱

老人捐助贫困学生从20年前就开始了。1989年,陈圣时从媒体上得知全国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呼吁社会各界捐助失学儿童,报纸上说只要400元钱就能帮一个孩子读完小学。联想到自己,当初兄弟姐妹六人,因为家境贫困,哥哥姐姐都将读书的机会让给这个最小的弟弟。六人当中,他读完大学,而哥哥姐姐都只有小学文化。“不能读书是最可怜的,我希望尽我的能力帮助那些孩子,也算弥补哥哥姐姐没有能够多读书的遗憾。”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陈圣时萌生了捐助贫困学生的念头。

很快,他将一笔钱寄到希望工程办公室。当时,陈圣时都不知道自己第一个捐助的对象是谁,直到后来收到了受助者的来信,他才知道捐助的那名小学生叫刘飞艳,江苏睢宁县人,家中兄弟姐妹3人,生活十分困难,如果不是老人的资助,她即将面临失学。此后,他每年开学前都会给小飞艳寄去学费,直到1998年,刘飞艳给老人写来一封感谢信,自己已经毕业,感谢老人多年来的帮助。

小飞艳那封充满感激的信深深打动了老人的心,他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开心而有意义的事。这也同样让他更加热心慈善事业。他每年都会选择一些贫困学生进行捐助,至今已经累计几十位,最远的他资助了云南蒙自希望小学的两名小学生,直至两个孩子中学毕业。“他捐助过多少学生,捐款总额有多少?”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德忠摆摆手说:“谁知道啊,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四川遭遇震灾,他捐出8000元积蓄

陈圣时每天都会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得知哪里有水灾、火灾、地震发生,他都会一一捐款。他曾经为亚运会捐款1000元钱。2008年初发生罕见雪灾后,老人也向市红十字会慷慨解囊。“他每天都看新闻,哪里有困难,他就往哪里捐。”老人的侄孙媳妇开玩笑似地说道。

老人的善举被传开是四川地震后。2008年5月12日,老人像往常一样在家看电视,他从中央台新闻中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很多人被埋在废墟中,很多人无家可归。善良的老人被电视中的画面深深震撼了,这一晚,老人彻底失眠,他决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帮这些同胞们。第二天,邮递员照例来送报纸,老人交给他8000元钱,委托邮递员代他将这笔钱捐给北京红十字会。

8000元钱!当时老人每月退休工资才1000余元,这是他一年退休金的结余。邮递员很感动,帮老人将钱寄出去后,他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久隆镇政府。随后,老人的善举才被传开,后来通过媒体的报道,侄子一家这才知道老人已经捐款20年了。

“现在小伯每个月有15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但他从来不会想着为自己添置 一些新衣服。以前捐款也都是委托邮递员代他汇出的,从来不跟我们说。”陈德忠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都知道小伯的善举,他们全家人都会支持小伯。“那是小伯的一点心意,只要老人高兴就好。”

真情倾吐心声,把党的钱还给党

通过纸与笔,记者与老人进行了交流。老人最近刚刚被评为南通市第32次文明新风典型。记者将写着“又获奖了,您高兴吗?”的字条递给老人,老人用放大镜看完字条,放下后他缓缓地说道:“我感到很不安,我只是做了一些我认为很平常的事。因为这点事,现在总有记者来采访我,我觉得不应该。我拿着共产党的钱,我只是将钱还给了共产党。”老人的声音特别响亮。

2009年,经过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推荐评选,陈圣时当选为启东市首届道德模范。侄子代他去领了奖杯和1000元钱的奖金。随后,老人又将这1000元钱悄悄地捐了出去。记者注意到,道德模范的奖杯被老人放在床底下,盒子上已经布满灰尘。“为什么总想着帮助别人,并且坚持了20年?”记者再次在纸上写道。“我活到90多岁了,我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在侄子一家的关心下,我过得很好。我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比我生活困难的人,这样我也会很高兴。”

记者内心油然而生对老人的尊重。结束采访时,记者在纸上写下“祝您身体健康!”几个字交给他。老人最终笑了,乐呵呵地说着“谢谢”……            本报记者   包铃铃

图为 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是陈圣时老人最大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