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一级教授倪国坛
初冬时节,我们叩开了位于上海杨浦区中原路28弄4号的一座幽静楼栋,迎接我们的是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享受正军级待遇的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文职一级教授,我国著名的高气压医学专家倪国坛。
“我是从启东少直小安沙走出去的,祖上早年从江南到北沙来开生,是‘沙倪施陈龚沈王陆’八大家族中的倪家。”在简陋的书房里,倪老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聊起家乡启东的成陆过程和风俗习惯。“早年,江阴以下全部是涨出来的沙地,狼山以东的沙地面积很大,人称大沙。沙之东叫上沙,沙之西叫下沙,在江北又叫北沙,南阳村以南叫外沙。”说起家乡,老人显得异常兴奋、健谈,“那八大家族都来自江南,富有眼光和财力。他们开辟海滩,掘泥开沟,艰苦创业。听我亲婆讲,‘开生容易,守生难’,那些招募来的守生人十分辛苦,他们用麦秸秆铺地,囤天雨水浇地,一步步把生田改良成熟地。”
提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老人更是感慨万千。1931年,倪老6岁,到离家3里的日新河小学读书。那时恰逢“九一八”事变刚爆发,第一次校课就是校长号召大家不做亡国奴。第二年又爆发了“一二·八”事件,做过乡长、受过传统国文教育的父亲激于义愤毅然远走他乡。国事、家事、伤心事,在倪国坛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记忆。在母亲支持下,倪国坛转学到曹家镇郁氏小学,后来又转到富安镇锄经小学读完高小。正当他备考初中时,祖母惟恐他遭到不测,让他待在家里。1938年,南通沦陷,通州师范迁移到启东海复,倪国坛便在游击区苦读了3年初中。为了求得安稳的读书环境,家人将他送到上海“法租界”中国中学读高中,哪知才读了3个月,就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于是,不得不失学回乡。之后,又求学通师,辗转河南洛阳、陕西凤翔,终于完成了高中3年课程,取得了陕西教育厅颁发的合格证,取得了报考大学的资格。1944年,流浪到重庆进了失学青年训导所。第二年,倪国坛以总分前三名的佳绩,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并享受到全公费就读待遇。1949年5月,双喜临门,上海解放,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来就进入了二军大的前身人民医学院当助教。
倪老在医学上的最杰出贡献,在于他拓荒性地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开展潜水医学、高气压医学研究,编纂了《海军潜水医学》《实用潜水医学》《军事医学辞典》等一批权威著述。1975年,还在蹲“牛棚”的倪老,被国家交通部指名担任深潜水装具试验医学保障工作,创造了保持至今的国内潜水最深记录,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晋升为教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所负责的海医系成为国内唯一的军事航海医学博士点。在他的倡议下,二军大在全国率先成立高气压医学会,研究成果令国外同行刮目。倪老也由此被推荐担任国际高气压医学会中国区域副会长。
“哦哦,我知道了,明天还有半天课。”倪老一边点头应诺助手刘参谋长的提醒,一边忙着为我们拾掇资料,准备送客。“院里暂时缺少专业老师,还要我给学生讲讲潜水医学基础课”,85岁高龄的倪老至今还活跃在教学第一线。
寒风凛冽,梧桐飘叶。望着这位从启东小安沙走出去的东疆之子的瘦小背影,我们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本报通讯员 陆 欣
倪国坛(左)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