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硝烟忆战友
时间:2009-12-16 A+   A- 举报

一份关于九龄镇战斗的红色档案,引发了新四军老战士对老战友的回忆。根据老人来信的地址,记者来到寅阳镇寅中村,拜访了已81高龄的离休干部徐宝才,以敬仰的心情聆听老人讲述那发生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故事。

抗战时期,新四军东进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支以海启子弟兵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东南警卫团。家住均权乡(今海复镇)的徐宝才加入东南警卫团时才16虚岁,人还没有他那支上了刺刀的“中正枪”高。可他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和战友们一起沙场杀敌。1944年9月的一天,徐宝才正和战友们在东灶旁的朱家店进行军事训练,海门包场的十几个鬼子来袭。通讯员通知有敌情时,鬼子与他们相距只有100多米,张牙舞爪的狰狞面目清晰可见。战士们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副连长黄英手举驳壳枪高喊“冲啊——”,带领战士们向前冲锋。战友陆秉义每打一枪就拉开枪膛吹一下,再继续射击。徐宝才脚上的鞋被淤泥粘住了,他脱掉了鞋赤脚和战友一起冲锋。这场战斗中,12名日本鬼子被全歼。

日本鬼子投降后,徐宝才回到了家乡,做过乡政府通讯员,组织过民兵训练。土地改革中,他和父母高兴地分到了3亩土地。就在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大举向解放区进攻。为保卫胜利果实,1946年9月,18岁的徐宝才加入了刚成立的海门警卫团,当时梅永熙任副团长,程鹏生任政治处主任。同年12月,海门警卫团和启东警卫团两团合并成立东南警卫团,梅永熙仍任副团长。年底,徐宝才所在的二连和梅永熙一同编入华中军区第九分区七团,梅永熙任团参谋长,二连番号改为分区特务营三连。

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1947年元旦上午,分区特务营成立大会召开。分区副司令谢光中作形势报告之时,蒋军进攻,枪炮声大作,大会立即中断,特务营进行分散活动。徐宝才后来从多种途径获知,1947年2月发生的九龄镇战斗中,东南警卫团付出了指战员伤亡100多人的代价,获得了第一次和国民党正规军作战的宝贵经验教训,同时也使敌人不敢小股出动,保住了竖河镇这一小块根据地的安宁。战友们流血牺牲是为了明天的胜利,仇恨激励着他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浴血疆场。

1948年4月,九分区七团编入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徐宝才被调到教导队。让他高兴的是,老首长梅永熙是他的教官。受过良好教育的梅永熙上课条理清晰,说理透彻,那一手漂亮的板书到现在还深深地留在徐宝才的记忆中。淮海战役后,老七团被编入解放军三野第10兵团29军87师260 团,梅永熙任副团长。徐宝才从教导队回去后担任了二营六连党支部副书记。

渡江战役胜利后,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乘胜前进。徐宝才参加了解放上海战役的第一场激战——月浦之战。月浦是屏障国民党海上退路吴淞、宝山的重要阵地,国民党军在该地筑有密集的钢筋水泥地堡群,构成纵深防御体系,易守难攻。260 团担任主攻月浦任务。初夏的一个雨夜,260 团在政委肖卡、副团长梅永熙和团参谋长李仲英率领下快速插到月浦镇北端。在夜幕掩护下挖掘工事,直把交通壕、掩体挖到离月浦街七八十米处。此时担任助攻的253团乘夜向前穿插,当晚进入月浦街旁的“坟地”待命。 天亮了,人们震惊地发现这些“坟包”原是一座座碉堡。“坟包”喷射着火焰,我军两次攻击伤亡甚大。 此时,260 团也遭飞机轰炸和军舰炮击,匆匆挖起的工事大半被毁。强大的交叉火力网封锁着我军前进的道路,前冲的战士纷纷倒下。团领导集合附近交通壕里的指战员,配合其他友邻部队,在两天一夜的激战后占领月浦镇,并在敌陆海空三面强攻下,守住阵地。战斗结束,在月浦镇清点人员时发现,原有2800人的260 团只剩下了62人,徐宝才所在的二营六连只余9人,营教导员黄文清火线任命他代理副连长。梅永熙的警卫员、启东籍的徐胜国告诉徐宝才,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梅永熙一直坚守在指挥一线。战友们不怕强敌、英勇顽强、坚决完成攻坚任务的斗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后来,徐宝才和部队一直打到了福建。因健康原因,徐老1955年12月转业到了安徽,工作了20多年后调回家乡。老人深知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更加怀念当年同生死共患难的首长和战友。听说梅永熙曾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还出国担任过大使馆的武官,如今已永远地离开了曾共沐枪林弹雨的战友。回想起1947年的那次九龄镇战斗,徐老十分感慨,那时梅永熙和他都已不在东南警卫团,未能参加这场战斗。徐老说,由于警卫团由区大队、游击队、民兵和老百姓组成,在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均弱于国民党正规军的形势下,依然伤其士气,挫其锋芒,值得在历史上留下一页。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