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我市331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老干部调解室,聘请回村老干部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目前,665名老干部专职调解员活跃在乡村阡陌,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与付出,筑起了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他一年成功调解纠纷28起
今年64岁的王汉新是北新镇普东村人,是原北新农机站的一名退休老干部。由于在当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信,对村里的情况也比较熟悉,今年年初,他被村支书动员加入到老干部专职调解员的队伍。
前段时间,同村一位姓王的老汉来到村委会调解室,找到王汉新。原来这老汉的老伴过世多时,平时连个说话的伴也没有。同村也有同样一位丧夫的老人,几次聊天下来两人感觉挺投缘。他们想重新组合家庭以便晚年生活能够相互照顾。可是没想到,此举招来王老汉儿子、儿媳的强烈反对。从那开始,他们经常对老人恶言相对、无故谩骂。
王汉新了解情况后,立刻前去找到王老汉儿子家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番劝说后,老汉的儿子、儿媳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撂下一句狠话,如果再婚就不认这个父亲,从此不再赡养老人。王汉新再次耐心细致地跟他们讲道理,并告诉他们,从法律角度讲,父母再婚子女不该过分干涉,而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见老人的儿子、儿媳态度有所松动,王汉新再次说道,老人有个伴,做子女的也能减轻压力和负担,还可以安心工作,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几次调解后,王老汉的子女终于想通了,对父亲的再婚不再反对。一家人随之和好如初。
“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是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和社会公德妥善协商的结果。”这是王汉新今年共成功调解28起村里矛盾纠纷后的感言。
为化解矛盾他不厌其烦
“调解民间纠纷需要的是耐心、细心,要不怕吃苦,不怕受气。”72岁的老干部邢耀帮从南阳镇启兴村老干部调解室成立起就担任调解员工作。在他看来,做调解工作最重要的要属耐心了。
秦家和陈家是前后屋的邻居,原本关系还不错。几年前,因为陈家造房子,在房子的南边砌上了围墙并在秦家西边造了间羊棚。秦家认为,南边的围墙严重影响了自家的通风、光照,而西边的羊棚又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他们家的生活环境。双方由此产生了矛盾。随后,秦家又在陈家围墙边上种上几棵树,导致陈家出行不便,矛盾越来越越激化。
得知这个情况后,邢耀帮主动前去化解矛盾。邢耀帮耐心劝说并拿出折中的方案,没想到调解数次后,双方还是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步。面对调解碰到困难,邢耀帮没有放弃,反反复复做工作。今年10月,他又请来镇上派出所、土管部门等同志一起上门做工作,看现场。在经过10多次上门调解后,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陈家将围墙拆除两公尺,秦家将种在围墙边的树砍掉。这个长达4年之久的纠纷最终圆满解决。
这样的情况很多,经常为了一个纠纷,邢耀帮要多次上门做工作。村里一对兄弟因父亲财产问题发生矛盾,他前后上门8次;一对邻居因土地问题发生矛盾,他上门做了6次工作才达成协议……
双方握手言和是他最大的快乐
年过七旬的顾正侯是王鲍镇聚星村的老干部调解员。顾老身体不好,动过两次手术,多次住院,还患有关节炎等疾病。可是,他却十分乐意这份工作。“我想用我的有生之年多为村民办实事,这样我的晚年生活会更充实、更快乐!”
在处理矛盾纠纷中,婚姻纠纷是顾老在调解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很多事情,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下,大家都让一步,那么就会海阔天空了。”成功调处一起跨越8年的婚姻纠纷后,顾正侯感叹道。今年上半年,村里一位妇女找到顾正侯吐苦水。原来她与丈夫结婚20多年,如今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外孙女也好几岁了,可她还因为8年前丈夫的一次外遇至今耿耿于怀。“我们整整争吵了8年,两人各过各的,经济上也互不干涉。现在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我要起诉离婚。”这位妇女表示。
顾正侯决定先尝试着进行调解。因为涉及隐私问题,为避免周围邻居知道,他选择当天晚上上门调解。顾正侯仔细分析,指出双方都存在着的问题,并分别与双方进行沟通。两个多小时后,丈夫表示肯定改邪归正,以后与妻子好好过日子,妻子也最终原谅了丈夫,表示今后不再天天闹,好好过日子。双方最终达成口头协议。在场的女儿、女婿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只要经过我的调解后,当事人双方能够由原来的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老顾这样说道。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