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了,南阳镇新河村的周炳昌给在南通的单飞打去电话,让他当心身体,过年时回来休息休息,看看海,吃吃启东的海鲜。单飞在电话里说,不到过年他就会再来启东,“等父亲种的稻子收好后,我送一些新米来给你们尝尝。”
两人原本非亲非故,为何现在像亲戚一样有来有往?其中,有着一段救人急难、知恩图报的感人故事。
1990年初,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新年,天气异常寒冷。清晨5点许,正在小沙洪河新阳桥北侧岸边小屋中看管自家网簖的周炳昌,依稀听到重物落水的“扑通”一声,连忙起床披上大衣出了门。浓雾重霜中,隐约可见一个小伙子连同摩托车掉进了河里。他立刻把小伙子救起。见全身湿透的小伙子冻得直打哆嗦,周炳昌把他带回家中,让他换掉衣服赶紧钻到床上,又煮好了粥为他祛寒。这个小伙子就是单飞,那年18岁,在启东拜师学艺。这天天还未亮就踏上了回通州老家过年的路。谁知行到聚阳路口附近时眼前一片白茫茫,错把河面当成了路面。
天亮后,老周找人把小伙子的摩托车拉了上来。见行囊中的衣服全部湿透,周炳昌的妻子袁素萍逐件清洗,把衣服晒干收好。第二天,全家人送走了单飞。临行前小伙子硬是留下了用借来的100元钱买的谢礼。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满头乌丝已经花白,平素乐于助人的周炳昌早已将这件事淡忘了。去年夏天,周炳昌正在哥嫂家中吃饭,接到独生女儿的电话:“爸,家里来人了,你快回来。”走进家门,一位30多岁的陌生男子迎上来,对着周炳昌激动地说:“叔叔,我是单飞,是你18年前救的人。”
单飞这些年来从没有忘记当年的救命之恩,还有“阿姨帮我洗的衣服晾满了整个场院”。他一直念着有朝一日事业有成后来回报救命恩人。这些年来,他靠着诚信和勇于吃苦拥有了一番天地,在广州、如东都有自己的修船业务,并把家安在了南通。为了却多年的心事,他带着妻子开车来启寻找救命恩人和师傅,通过鱼簖和模糊的记忆最终找到了已59岁的周炳昌。
相隔18年的重逢让两家结成了亲戚,周炳昌的女儿从此多了一个哥哥。过年时,单飞把叔叔阿姨一家接到南通,先到通州“认亲”,再到市区的家里小住。周炳昌聪明活泼的小外孙周岁时,单飞抽出时间来启给干儿子过生日,而袁素萍则备好家养土鸡和吕四海鲜让单飞带上……
为人实诚的周炳昌救人并不是为了回报。说起此事,他禁不住泪水盈眶:“像这样重情重义的小伙实在是难得,难怪他的事业会发展得如此之好。” 本报记者 黄 淼 通讯员 李晶晶 报料:周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