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女儿撑起一片天
时间:2009-09-27 A+   A- 举报

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是双方对女儿的争夺。面对生活的压力,倔强的母亲以加倍的母爱来补偿女儿,为她遮风挡雨,驱赶不幸婚姻的阴影……

“你又要离婚了?”两周来,小惠接连遇到好几个人问同样的问题。她感到莫名其妙,去网吧查看了网上视频,从央视播出的一档节目《谁做孩子的监护人》中找到了原委。带着满腹委屈,小惠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还算平静的生活被打乱,让小惠再度回忆起不愉快的往事。小惠家住新安,在兄妹七人中她排行最小,母亲病重临走前念念不忘的就是年少的小女儿。虽然有哥哥姐姐的照顾,但她在成长过程中还是经历了一番磨难,所以更加渴望家庭的温暖。1999年春节,26岁的她单身一人到市区找工作,后经人介绍到一居民家中做家务。面对新年万家团圆的氛围和无处可去的尴尬,她在本家的挽留中留了下来,并最终嫁给了这个比自己年长35岁的退休工人,还生了一个女儿。生活远没有丈夫当初帮她设想的那么完美,老夫少妻间多的是磕磕碰碰、猜忌怀疑。2003年女儿20个月时,一纸离婚协议了结了这段颇受争议的婚姻。

独身一人离开了曾经的家,但她却割舍不下那份骨肉亲情。为了能看见女儿,她在市区租了一间车库住下,每天以擦皮鞋为生。孩子一天天长大,探视带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小惠有了自己带孩子的想法,希望能让女儿更加快乐。多方咨询后她得知,如想要回孩子的抚育权,必须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一定的经济能力。正在此时,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小蔡。尽管丧偶的小蔡有一个女儿,但他理解和支持妻子的想法。夫妻俩努力工作多挣些钱,于去年底向法庭起诉要求变更小惠女儿的抚育权。经历一场夺女大战后,今年2月,小惠以迁出女儿户口、补偿2.6万元和不要抚养费的代价,终于要回了孩子的抚育权。

在新家,女儿有了许多亲人,特别是假期里,姐妹俩结伴玩得非常开心。孩子的视角很天真纯洁:“我和妹妹淘气的话,奶奶和爸爸会骂妹妹,但是不会骂我。”小女儿也和新妈妈很亲,一直记得妈妈第一次上门就帮她洗头洗澡。像许多人家一样,小惠尽力处理好婆媳关系。大女儿不在身边时,丈夫在上海打工,她在市区擦鞋。知道婆婆气管炎发,她便买好菜赶回乡下去接送小女儿。后来每天要接送上小学二年级的大女儿,生活愈发忙乎起来,丈夫便回到启东打工,为妻子搭一把手。看到姐妹俩在一起难舍难分的样子,夫妻俩在离学校近一些的地方租了一间稍大点的房子,添置了一些家具,还把小女儿也送进了附近的幼儿园。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让小惠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生活是很现实的。丈夫人挺聪明又会手艺,但因种种原因挣到手的钱一直不多。遇上夏天擦鞋淡季,加上要接送孩子,小惠一天也挣不上几个钱。过去的积蓄全用在了打官司上,结婚时欠下的债务一直没能还上,这让小惠感到了生活的艰辛。只有初中文化的小惠不是工于心计的女人,面对前来回访抚育权案的电视台记者,小惠不想再重提往事,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却直爽地对现在处境表示了些许悔意。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没想到“离婚”的牢骚竟被记者用来作为佐证观点的素材。

小惠不怪报道评价那段婚姻是场“闹剧”,也不需要电视来衡量“双方到底谁更爱孩子,谁更愿负起责任”,但电视上说“结束孩子悲剧似的童年,(闹剧的)主角们没有这个打算”依据何在,这让她十分不解。小惠更担心报道给现在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再度对孩子造成伤害。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年幼的女儿遭遇父母婚变的后遗症绝非小惠所愿。对女儿心存愧疚的她只想以加倍的母爱来补偿女儿:“日子再苦,我也会支撑下去,好好地把女儿抚养长大。”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