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丫头,我们帮定她!”
时间:2009-09-03 A+   A- 举报

——孤儿朱晓燕上中专的故事    

9月1日上午,位于海安县境内的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内,腼腆的朱晓燕上完第一课,就急匆匆走向电话亭,向100公里外牵挂着她的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爷爷奶奶报平安。为让失去双亲的朱晓燕走进这所著名中专,启东市老区促进会的几位老同志们多方奔走,帮她开启了又一扇成才之门。

今年16岁的朱晓燕,家住东海镇德字村。今年中考,她取得了578分的好成绩,但家境清贫的晓燕却无钱升学。8月下旬,消息传到镇老促会,理事长龚企昌提议朱晓燕到收费低廉的省老促会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就学。这给了晓燕新的希望。

8月25日,晓燕怀着强烈的就学愿望,独自一人冒着酷暑来到市老促会求助。她含泪介绍:4岁时父亲病故,后来母亲带着她和姐姐改嫁。可不久,继父患了肺病,母亲积劳成疾,在被迫把姐姐送给人家抚养后,母亲还是在她11岁时离世。幸亏有好心人资助,她才上完初中。晓燕还难过地说,本来龚企昌爷爷答应一同前来,而头一天他为了同村干部商谈她的学费,骑车跌伤了背脊骨,她十分愧疚。多懂事的孩子啊!“这小丫头,我们帮定她!”刘静芳理事长首先表了态。

特事特办。刘静芳一个电话首先打给市慈善基金会周嘉生会长,在过去约定的捐助名额和数量的基础上,恳求给朱晓燕予以特殊照顾,除让她享受南通市扶贫基金会提供的一份指标及国家对职校生补助外,再由慈善基金会帮助解决其每年3000元的生活费用。周会长爽快答应马上落实。刘理事长的另一个电话打到海安县招生学校,报告了该生的具体困难,请求学校全额减免3年共计4200元培养费。得到了学校领导认可。

第二天,朱晓燕把家庭特殊困难证明材料交到市老促会,刘静芳立即派人带她前往市慈善基金会办理好了申请手续。而在此前一天,老促会代朱晓燕向南通市台资企业协会提出了每年1000元的慈善助学金申请,并在当天得到批准。开学在即,而晓燕却没有像样的学习生活用品,刘理事长动情地拉着她的手说:“小丫头,跟我们买些东西去。”小姑娘既高兴又难为情地跟着来到附近的时代超市。在货架前,刘静芳像给孙女进高中办喜事似的,从牙刷、牙膏、毛巾、肥皂到淋浴液,从合适的鞋子到款式质料对路的上下装一一挑选,边买边问“还需要什么?”最后,零零碎碎的东西怎么拿,随行的副秘书长施近元看中了一只中型帆布包放进了购物车。一旁的售货员好奇地问“你们是不是给孙女买东西呀?”两位老人诙谐地笑着说:“你们猜猜看。”

8月30日,是朱晓燕到校报名的截止期。小姑娘第一次出远门,刘理事长他们觉得还不放心。在市委老干部局领导的支持下,副秘书长施近元亲自坐车将晓燕送到了100公里外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背着饱含众多爷爷奶奶一片爱心的行囊,朱晓燕在走进学校宿舍楼的那一刻,再次止不住泪流满面。                 本报记者  姜 斌   通讯员  陆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