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盲人,有聋哑人……然而身体的不尽完美并没有阻挡他们追求艺术的梦想。市残疾人艺术团的成员们在黑暗中体味光明,在无声中感悟音律,在残缺中寻求完美。
近日,在近海镇举办的一场纳凉晚会上,几位残疾人演员表演的电子琴演奏、男声独唱等节目,深深地感动了前来观看的村民。他们就是市残疾人艺术团的成员。
残疾人艺术团成立于2007年6月,创始人是原在市评弹团工作的方永兴。一次意外,方永兴手指被割去一小节,被定为四级残疾。“我只是这么一点小小的残疾就感觉生活非常不方便,那么,那些聋哑人、盲人呢?”方永兴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思前想后,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组建一个残疾人艺术团,让残疾人也能够放飞自己的梦想。
几经周折后,残疾人艺术团成立了。一开始,整个团还不到10人,没有排练场地,没有演出器材。演员中,仅有个别有些基础,其他人都得从“零”教起,困难可想而知。在方永兴的努力下,他们借南苑小学的教室,借老年公寓的食堂进行排练。节目都是自编自演,唱歌、快板、朗诵、乐器……方永兴一点一点地教他们。
团里的大部分人员都来自农村,每次来排练都要大费周折,有些盲人,甚至要请人去接,但他们从不缺席。20多岁的张晓玲肢体残疾,身高不到70公分,从没上过学。要排练一个朗诵的节目,她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向别人请教,花上整天的功夫才能认全字。上台表演时,因为身材较矮,腿脚不便,她需要靠一张方凳,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自从加入了残疾人艺术团,我觉得我的整个生命都丰富起来了。艺术增强了我生活的信心,我希望能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晓玲说。朱忠元是一个盲人,他的特长是吹奏笛子,这完全是自学成材。靠着日复一日地听收音机、在皮肤上反复练习指法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他渡过了盲人学乐器的一个个难关。如今,他的笛子演奏是团里每次演出的保留节目。“表演让我更有信心,站在舞台上,我更快乐、更自信。这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朱忠元说。
如今,艺术团成员已达到20人左右,共参加演出10多场。比起正常人,他们的演艺水准显然还不够高,然而在他们心中,演出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 “在这里,我们可以不断超越自我和追求梦想,得到的是别人的尊重和对生活的勇气,这是金钱买不到的幸福。”他们这样表示。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