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圆我寻亲梦
时间:2009-08-19 A+   A- 举报

历史上的一段冤假错案,造成亲人失散,音信不通;岁月模糊了记忆,同音字几近让亲人失之交臂,是民警的努力使寻亲之旅峰回路转……

民警圆我寻亲梦

日前,离休干部柳涤尘给本报写来表扬信,感谢启东市公安局和西安市太乙路派出所民警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圆了耄耋老人的一大心愿。

老人今年85岁,现住汇龙镇彩臣三村。1948年,他受组织委派,前往敌占区上海川沙县城搞地下工作。1952年,因为这段历史他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在青海农场劳改10年,刑满后留场就业,蒙冤受屈长达28年。这段历史还让夫妻终成陌路,老人膝下未有一儿半女。

柳老有一个同胞弟弟柳永谦,1949年参加华东军政大学走上革命道路,后到哈尔滨深造,是新中国第一批空军干部。在上海期间兄弟俩曾有过一次短暂会面,岂料这竟变成最后的相聚。由于历史的原因,误会在革命干部和“反革命分子”间划下了鸿沟,在柳老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1972年,部队将柳永谦因病去世的消息写信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又将这个噩耗写信告诉了远在青海的柳涤尘。兄弟重逢的希望变成了泡影,让柳老痛不欲生。

1980年,得到平反的柳老回到了家乡,再次动起了寻亲念头。根据记忆中残存的信息,弟媳带着孩子改嫁到了北京,侄儿柳白羽在首都钢铁公司工作,侄女柳白华在百货公司做营业员。然而柳老辗转寻访30载,夙愿始终难了。

5月12日,老人来到市公安局政治处求助。民警利用工作之余在茫茫人海中展开搜寻。搜遍北京市和全国人口信息系统,甚至全国驾驶员信息库和机动车信息库,均未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全国叫“柳白羽”的只有一个小女孩;叫“柳白华”的人中只有一个女性,但年龄明显不符。此路不通,民警又多次电话联系北京首都钢铁公司,也没有收获。在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的建议下,警方向该局人口管理中心求助。6月30日,对方回电称,经过人口数据库及大量的纸质档案查找,可以确认没有所查找人在北京工作、生活过的任何记录。

寻亲之路陷入绝境,民警本打算把这遗憾的结果告知柳老,但老人渴望、焦灼的目光让民警没有就此放弃。

老人几十年前打听的消息是否有误?几十年的记忆也许有错?7月9日,民警大海捞针,试着查找读音相近的名字,终于柳暗花明。全国叫“柳白桦”的仅有2人,都居住在西安。其中一个籍贯正是江苏启东,职业也与柳老的回忆一致。

由于户籍资料上没有登记电话号码,民警随即与当地派出所取得了联系。承办民警未能查找到她的联系电话,要求将柳老的详细材料邮寄过去,由他们直接帮助查找。获此信息,柳老激动不已,当即修书一封并附上证明材料寄往西安,却忘了写上电话号码。

接到民警送来的信件,柳白桦喜出望外。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伯父数十年间一直在挂念、找寻他们姐弟。建军节的前一天,她带着弟弟、弟媳赶到了启东寻根认亲。

亲人团聚欣喜自不必说,更释去了柳老心头的许多疑问。原来弟弟去世后留下了3个孩子,大女儿柳白桦、二儿子柳白颜和小儿子柳白钰。弟媳在西安再婚时曾订立与柳家不再往来的协议,自此不准子女到启东寻亲。

半个多世纪来的人间风雨,演绎了柳家悲欢离合、曲折离奇的故事。能有这样一个团圆的结局,老人感慨万千:“我没想到记忆的情况与事实差距这么大,更没想到我们的人民警察费尽周折帮我找到亲人却不图回报,我心中的感激实在无以言表!”             本报记者  黄淼   通讯员  丁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