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近海镇向西村16组八旬老人张政的家,就能感受她生活的清贫。四间破旧的小五架头屋子中两间屋顶是漏的,屋内堆着一些干草和杂粮,值钱的就是一台旧彩电和一台新冰箱。“儿子媳妇每次回来都带鱼呀肉啊,没有冰箱都会坏的,所以今年就买了一台。”老人就着冷水吃着一片桃酥,淡然地介绍。
这已是上午近9时,张政在吃她的早饭。从清晨5点起床,她就一直忙着照料她的羊、鸡、鸭,还有田地。“我是忙惯的人了,自己干干活,还能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我高兴。”张政笑了,这大概是82岁的她身体干瘦但还算健康的原因了。
这样一个看似一贫如洗的老人,却是个喜爱接济他人的“富翁”。张政说,她就是看不得别人的贫困,特别是那些学生,自己有能力就尽力去帮助。
张政的童年十分悲惨,父亲早逝,母亲靠给别人织布为生,不满10岁她就开始讨饭和做帮工,受尽了别人的冷眼。13岁时,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得以在母亲帮织布的一个先生家念书。她借来旧书,拾些铅笔头,如饥似渴地学着知识。迫于生活,她要讨饭做工,所以停停学学,总共读了三年的书。那时为上学,大雪天,她把唯一的一双破鞋拿在手里,光脚跑到学校后穿;大雨天,没有伞,她全身透湿跑到教室,用体温焐干衣服。因为她从来没有吃过一顿中饭,16岁的个子和八九岁的孩子一般高。由于对知识的执着追求,1948年抗战胜利后,老师推荐她当了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她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拚命地补充知识,还自学了音乐,成为学校的语文兼音乐老师。她的勤奋与刻苦,使得她的教学成绩总是遥遥领先。
童年生活的艰辛让张政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如果自己有钱了,就一定会为贫穷的学生买笔和本子。”这个念头深深地烙在她心头,并促使她在领了工资后就付诸行动,学校里的贫困生都知道张老师是个大善人。
那时有个叫蔡国良的贫困生,成绩十分优秀,是张政看好的学生。小学即将毕业时,家中交不出钱,学校给他停了膳,蔡国良决定退学。张政获悉后心急如焚,赶紧找人借钱,凑上10元钱给他送去。当年蔡国良考上启东中学,张政又从自己38元的月工资中拿出18元送去给蔡国良交学费。而今在南京当老师的蔡国良忘不了张政的恩情,唤她为“干娘”。
学校有个叫陆振飞的学生也因贫困而面临辍学。张政当时的月工资涨到了50元,但每月要给上大学的儿子30元,自己和女儿只花10元,节余下的10元就给陆振飞,支撑着他考上了南京大学。
离休后,在一次老干部会议上听到一个叫包一鸣的孩子身世可怜,没钱上初中,张政就去看望他,每月资助他100元。小包考上高中后,每月又给他300元钱。就是在寒暑假,张政也给200元钱。而今包一鸣上高三了,善良的老人已经悄悄攒下了2万元钱,准备给他上大学用。“想着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个人才,我心里就高兴,这钱花得比什么都值得。”老人的想法很朴实。
在农村,像张政能拿上离休工资的算是有钱人了。张政对自己也十分苛刻,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总是没有什么节余,因为她把自己的钱大多都资助别人了。10多年前,张政在海丰镇上看到一个叫顾晓强的盲人,拄着拐杖卖老鼠药,得知他家中有痴呆儿子,每月只拿低保后,她又萌发同情心,每月都给他送上20元钱,还经常买东西给他。曾经有个叫季春辉的学生,在首饰厂工作时因挪用公款被追查,张政又急得送去家中仅有的5000元,还自己贷款1万元帮助季春辉走出困境。几年后,做生意成功后的季春辉就特意送来了那台彩电……
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张政这种不要任何回报的做法,儿子女儿也曾劝解过,但张政觉得钱对于她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贫穷的人,所以她很快乐。 本报记者 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