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笔者走进惠萍镇益成村,只见毛竹大棚密密麻麻,大棚内满是青枝绿叶的各种蔬菜。 村支部书记李娟介绍:“村里400亩大棚的万元种植模式,让大把大把的钞票流进了村民腰包。”
临近中午,蔬菜经纪人施卫平宅头,周围邻居陆续送上门的肉扁豆、洋扁豆、青毛豆、青玉米以及豇豆、刀豆、金瓜等时鲜蔬菜,正装上一辆印有菜篮子标记的上海卡车。其实,早在蔬菜出名之前,益成村就拥有过“甜瓜村”美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村家家户户种甜瓜,青皮青肉甜瓜几乎成了益成村的代名词。但到了1996年,迭地种植令甜瓜病菌累积暴发,益成村的甜瓜产业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困惑之时,提前感受种瓜危机的村民戴汉章悄然在甜瓜棚内改种番茄、青椒等反季节蔬菜,收获颇丰,各家纷纷效仿。几年后,传统大棚蔬菜成了“大路货”,种菜好手们开起了“诸葛亮会”,众人发现要让大棚高产出,就必须实现种植品种的与众不同和种植模式的科学高效。
投本少、产出高、市场大的秋番茄,变成了益成村秋季的当家菜。经过几年的探索,益成村推广了这样一个年收获超万元的实用型种植模式:秋季种秋番茄。开了春,肉扁豆在城里菜场上是个稀罕物,大家就提前在番茄收获前夹种了肉扁豆。扁豆生长期内,在行间套种青毛豆或刀豆,等肉扁豆6月底全部上市后,众户头又筹备种植新一茬秋番茄。今天这一模式仍主导着全村半数农户。
大棚种植模式无定势,只要高效好销易耕作就行。这一思维下,精明的益成村菜农将大棚文章做得越来越活。为避免产品过度同质化,不少村民以秋莴笋替代秋番茄,以洋扁豆代替肉扁豆,行间夹种毛豆、刀豆和生长期短的叶菜,同样获得了亩产值万元的收入。在种植模式裂变的过程中,益成村先后形成了“莴笋→青玉米→洋扁豆”、“ 秋番茄→豇豆→洋扁豆”、“ 莴笋→金瓜→丝瓜”等高效种植模式。因为一亩大棚始终保持在万元以上收益,益成村的大棚面积稳中有升。15组家家种大棚,土地不够则通过村干部流转了四五十亩。
菜农的原动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了出来。有施卫东、施卫平、黄建辉、陈建新等本村蔬菜经纪人牵线搭桥,益成村年产四五百万公斤时鲜蔬菜,天天都是抢手货。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