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丝绸出口遭遇“滑铁卢”。在此背景下,蚕茧价格一路下跌,去年晚秋茧跌至每公斤10.5元,蚕农纷纷毁桑弃蚕。跌势中,南阳镇南塘村1组的陆正祥却养了10张蚕。春蚕上山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背道而驰”的蚕农。
在苍翠碧绿的桑园里,记者见到了正忙着采摘桑叶的陆正祥。精干瘦削的他边干活边向记者介绍:“现在大蚕正处于5龄,每天吃食量惊人。一个人采叶来不及,还请了两个小工帮忙。”陆正祥一共种了8亩桑树。去冬今春,在许多蚕农要么挖桑,要么观望时,陆正祥却拔除1亩多老桑树,栽上了品种优良的育71-1号桑树。这位老蚕农自有他的“小算盘”。
今年63岁的陆正祥养蚕已有30多年历史。他育过小蚕,也养大蚕,养蚕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他知道“养好小蚕七分收”,育小蚕时温度、湿度控制很重要;他也知道,养蚕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根据年景,喂桑叶时交叉用药,因此他养的蚕从没有大规模发病;桑叶质量也是养好蚕的关键……30多年来,蚕茧市场几起几落,但陆正祥凭着坚定的信念、过硬的技术,练就市场抗风险能力,或多或少总能赚到钱。
去年陆正祥养了7张晚秋蚕。蚕茧出售时价格跌入了谷底,妻子打起了退堂鼓:赚这样的辛苦钱,还不如挖掉些桑树改种传统经济作物。陆正祥却自有他朴素的理论,市场永远有丝绸需求。虽然市场风险在所难免,但有波谷必定有波峰。养蚕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着一定的生产周期。现在趁机淘汰老桑树、栽植新桑树,到茧丝市场复苏时,新桑树正好到了“青春期”,养出来的蚕茧将会质量更好、产量更高、品质更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目前,陆正祥的10张大蚕长势良好。陆正祥满怀期待地说:“每张蚕产量45公斤没问题。信息显示,南方的春茧行情已出现大幅回暖的迹象,每公斤在20元左右,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我是越干越有劲了。”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