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启东市首届道德模范陈圣时
5月12日,记者来到王鲍镇久南村。走进陈圣时的侄子家中时,陈圣时正在翻看《新民晚报》。老人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阅读着头版上的《新映秀:一个“温情小镇”》。“汶川地震一周年了,那里百姓的生活逐渐趋于正常了。”老人的耳朵几乎全聋了,他讲话的声音特别大。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陈圣时向灾区捐了8000元。一年来,老人一直挂心着灾区,每天通过报纸了解那里的情况。
通过字和笔,记者跟老人聊了起来。老人经历坎坷,一生未娶,无儿无女。从上海油墨厂退休后,他居住在侄子家。“不愁吃不愁穿,我过得挺好。”老人对生活很满足。
“不久前,老人还把首届道德模范获得的1000元奖金捐给了一位贫困儿童。”陈圣时的侄子陈德忠告诉记者。
■事迹简介
陈圣时,男,93岁。
老人平时生活节俭,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最昂贵的便是一台29寸长虹牌彩电。但他却一直乐善好施,帮助困难的人。
上世纪90年代,陈圣时从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中挤出钱,资助了云南蒙自希望小学的两名小学生,直至两名孩子中学毕业。去年初罕见雪灾发生后,老人向市红十字会慷慨解囊。“我是一个孤寡老人。在侄子一家的关心下,四代同堂,日子过得很好。我也应该尽力去帮助比我困难的人。”老人时常说。
■获奖感言
由于经历了许多坎坷,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很快乐。 本报记者 张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