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有识的“鳖老板”
时间:2009-04-22 A+   A- 举报

王鲍镇方新村有了规模养鳖场后热闹许多。不少人专程来此购买陈俊的生态鳖。

3年前,32岁的陈俊关掉设在北京的建材门市,回乡创办养鳖场时,亲朋好友几乎人人摇头。后来鳖场遇上疫病损失十余万,有人劝他“回头是岸”,但陈俊却凭胆识“咸鱼翻身”。去冬今春,陈俊除了售出1800多只生态鳖,还产出了6万公斤商品藕和上千公斤黑鱼,销售额达45万多元。陈俊因此被人戏称为“被咬一口不松手的鳖老板”。

2006年夏天,一位长辈的指点让陈俊豁然开朗,野生鳖愈发稀少,生态养鳖大有“钱”途。当年秋天,陈俊转包下一块连片40多亩的低洼田,合同一订就是20年,10多万的转包金一次性付清。在虚心请教行家后,他投入40多万元开塘挖池、采购幼鳖、种植莲藕、放养黑鱼。未及陈俊喘一口气,2007年一开春,幼鳖陆续浮头死亡,损失惨重。打听到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国内生态养鳖业之中,陈俊敏锐地感觉到此时养足幼鳖,日后必定价俏。在同行中不少人为此叹息时,陈俊又不惜高价再投入10多万元补齐缺损的幼鳖数量。

一年、二年,经过精心饲养,中间又穿插莲藕丰收、黑鱼俏销和幼鳖暂养等过程,耐得住寂寞的陈俊终于迎来了收获和回报期。进入2008年冬天,首批放养的生态鳖只重长到750克左右。由于量大、质优、色泽好,这些生态鳖上市后很快名声远播,连上海客商也来求购,每500克超过120元的批发价让陈俊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甜头。春节前后,陈俊累计外销成品鳖1800多只。陈俊果真实现了40多亩鳖塘流金淌银的梦想。

原有的养殖规模无法满足陈俊的“野心”。春节前夕,他偶然得知崇明岛上有一个面积20多亩的荒废养殖塘在招标,就连忙将其包了下来,在那里建设新的养殖基地。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口,他又向村干部提出再扩展50亩鳖塘面积的愿望。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