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7岁开始和父亲购销农副产品,被人家喊作粮食贩子。”在合作镇洋桥村7组的收购点上,尹凯丰和记者侃侃而谈,“不过,现在我可是一名真正的农产品经纪人。今年初,通过培训考试,我拿到了政府机构颁发的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算是真正入了行。”
1994年,初中毕业的尹凯丰和父亲一起,在合作大桥南侧设了一个农产品收购点,以1.5万元起家,收购花生、黄豆、赤豆、芝麻……收的品种不少,只是资金短缺无法多收,常收了半卡车就和他人拼车运往上海十六铺市场销售。为了省钱,晚上,父子俩常以2元钱租条被子,睡在粮食堆上。历经艰辛,父子俩的杂粮购销生意逐渐有了起色,每年农产品销量100多吨,并在上海十六铺粮油批发市场租了一个专柜。
1997年,尹凯丰把生意的触角伸向批发市场、食品企业,改变了以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易模式。但是,税率、进出账,这些专用名词让尹凯丰感到了知识的贫乏。只有初中毕业的他不得不每天晚上捧着《工商必读》学上一会儿,为的是把生意做大。
2000年,随着我市农副产品种植面积的增加,尹凯丰也迎来了生意上的春天。然而此时,生意竞争也更激烈了,尹凯丰曾数过,从小花滧到合作大桥就有13个农副产品收购点。不过,尹凯丰的生意却是越做越好。由于信息渠道畅通,他的收购价格往往略高于同行,吸引了众多农户,就连海复、寅阳也有农户慕名前来。尹凯丰的收购点每年“吃”进的农副产品达到600吨。
去年夏天,获悉有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时,尹凯丰毫不犹豫报了名,在南通接受了合同条例、农副产品规格制定、市场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拿到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后,他也享受到了税收等优惠,进入市场有了更足的底气。
受金融危机波及,尹凯丰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不过,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他依然信心十足,正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尹凯丰指着场心内的一批黄豆说:“这批15吨的黄豆明天下午4点30分发往苏州。这是前两天刚接洽的新客户。”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