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崇启大桥工程进展的报道,这是‘百姓故事’,这是‘友情提醒’……”在汇龙镇克明村,退休教师吴瑞昌开心地翻开一本本剪报集,向记者展示他这10年对启东新闻的剪贴成果。
退休前的吴瑞昌是一名体育教师,平时忙于工作,读书看报的时间很少。退休后清闲下来,吴老师有了读报的时间。在读报过程中,他感觉报纸上有很多优秀的文章,看完就丢觉得很可惜,于是产生了收集重点、热点新闻的想法。兴趣盎然地读报、兴奋愉悦地剪报,这是近10年来,吴老师每天必做的功课。
起初,吴老师只要是看到感兴趣的文章就会剪下来往一个本子上贴,后来,他发现这样给查找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方便查找,他开始将搜集的剪报进行分类。“我将剪下来的文章按内容分类,这本是‘民生热线’,这本是‘家长里短’,这本是‘百姓故事’……这样翻看起来就方便多了。我还自己编了目录和页码,想看哪篇文章一翻就找到了。”翻开他那十多本剪贴,吴老师骄傲地对记者说。在所有的剪报册子中,吴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民生热线”这一本,“生活中朋友亲戚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我就会翻出这本册子,在里面寻找同类问题的相关解答。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在读报过程中我也积累了很多知识。”
“你知道启东10年的变化有多大吗?我告诉你,10年前的启东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像样的商场超市,如今的启东,文峰、苏果、时代每天接待如潮般的人流,总高度超150米的苏中、苏北第一高楼也建成在即……”拿着他的剪报集,吴老师如数家珍般地将一篇篇关于家乡巨变的报道翻给记者看。说话间,他又“献宝”似地拿出了一本剪报集:“你看,《崇启大桥打下第一根桩》、《崇启大桥预制场地完工在即》……从今年起,《今日启东》上记录崇启大桥建设进程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剪下来。我觉着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应该收藏,等大桥建成通车的时候再拿出来看,这就是对家乡发展最好的见证……”
夕阳西下,一缕温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吴老师家的书房,也洒在那一摞摞厚厚的剪报本上。在慢慢翻看细细品味中,我们明白,这些剪报不仅给吴瑞昌老师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也寄托着这位可爱的老人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本报记者 王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