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老行当不同的是,扎扫帚这活非但没有“濒临灭绝”,相反还是经久不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扫帚在农村人家中的实用价值。乡下人家扫场刮地时,土堆坑洼,水泥场地一大片,超市卖的绵软疏松的塑料扫帚怎能担当得起这个“大任”。
扫帚用的人多,但会扎的人可不多。经粗略估计,每个村子仅有那么一二个扎扫帚能手,近海镇利民村4组的中年妇女黄惠珍就是其中一个。日前,记者慕名前去采访。
来到黄惠珍的“工房”,记者看到里面堆放着大批做好的扫帚,成捆的芦稷穗头,扎扫帚专用的小板凳与工具等一应俱全。
“扎扫帚也是个精细活,得用巧劲。”黄惠珍边忙边说。她先把零散的芦稷苗理整齐,然后三四根一束扎起来。“芦稷苗要选用粗壮匀称不折断的,这样可加长扫帚的使用寿命。用作扫帚柄的木棍或竹竿也要选择不长不短的。”黄惠珍毫无保留地讲述着她的经验。随后她将一根粗铅丝用力穿入木棍。“这是关键,铅丝一定要牢固,不然扫帚扫起来左右摇晃。”利索地做完这道工序,黄惠珍就开始把芦稷苗一把一把横着往铅丝上插,这时一个简单而独特的工具——“夹棒”上场了。说是工具,其实就是一个短短的木棒,中间系了一根长尼龙绳。只见黄惠珍用脚踩住夹棒,嘴将棉线的一头紧紧咬住,手使劲地用棉线将一束束芦稷苗与木棍和铅丝捆紧。扎的工序几乎是一气呵成。黄惠珍用力地晃动了几下初具形态的扫帚,挺坚实。 随后将芦稷苗的中部用绳子水平地扎一遍,再把下端剪平后,一把美观又耐用的扫帚就扎好了(如图)。
说起自己扎扫帚的经历,黄惠珍颇有感慨:“几十年前还能靠这个养家补用,虽然扎一把只能赚个几分钱,可也积少成多。那时候地不平,扫帚坏得快,所以生意一直很不错。现在家里开起了杂货铺,根本不需要扎扫帚赚那一点点钱了。但周边人家还都需要,会扎的人又不多,所以还是干了下去。看着别人用着自己扎的扫帚,心里就觉得很自豪。”
这时,在一旁看了很久的邻居悄悄告诉记者:她已经为村里扎了几千把扫帚了,村里很多人平时把芦稷苗剪整齐晒干就送到她那。如果家里的扫帚坏了就可以去她那领一把,不收一分钱的。“扎扫帚让我扎出了好人缘呢。”黄惠珍笑着说。 本报记者 袁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