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合作镇的养殖大户郁海兵在猪市低迷的形势下,继续实施颇受质疑的猪场扩建计划,而他的底气来自于对市场的分析和自己一套运作模式
2月11日,记者按约来到合作镇竖海村养猪大户郁海兵家采访。几声呼喊,郁海兵从新猪舍中钻了出来,笑着打招呼:“不好意思,先去安顿两窝刚分圈的猪崽了。”
采访的话题就从眼前这片全新猪舍说起。“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将猪场规模扩大到1000头。”生猪市场低迷之时扩建,郁海兵有着怎样的胆识?随着采访深入,一个养殖户不简单的创业思路令记者豁然开朗。
10年前,郁海兵凭借在部队里学会的兽医技术涉足养猪,将猪场由几十头扩大到上百头,去年发展到400多头。10年猪市几度大起大落,郁海兵却从未跌过跟斗,且养猪规模日益壮大。去年春,看老猪场太小捆住手脚,他倾囊42万元扩建千头猪场。
猪市火爆时,不少人建议郁海兵“一鼓作气推倒重来”,他却不为所动:“猪市大起过后必大落,心急吃不得热粥。”他用“盘”猪圈的方式循序渐进实施起猪场改造。盖一排新猪圈,拆一排老猪舍,大猪小猪悄然搬了新家。在这过程中,新猪舍里添置了新“家具”,专为母猪准备的产床,专供猪崽睡觉的保育床,专用于猪圈取暖及降温的灯具和电扇,还有半自动的喂料器、三格式化粪池等。
去年,郁海兵先后建成6排设施先进的新猪舍,为扩充新猪场而开展的种猪更新、母猪留育有条不紊,猪场正常运转不但未受半点影响,新猪舍的启用还直接产生了新效益。去年出栏的生猪数超过了400头。尽管下半年猪市价格下跌,他照样获得了显著收效。年初劝他大干一场的人们不禁感叹:“如果听了我俚的话,海兵可就‘钻进去了’。”
生猪市场颓势已显,在常人看来进行到一半的猪场改造也该到此打住,但郁海兵认为:“猪价高低不是决定企业盈亏的根本因素,实行科学的内部管理,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经营。”过完春节,郁海兵又按原设想动起了手。“市场低迷,正是猪场难得的改造机会。”郁海兵对猪市未来充满信心。他的底气来自于对市场的分析和他的一套运作模式。他介绍:“走自繁之路,现在的自繁成本属几年来最低,还可大大降低猪场疫病的发生率。自繁发展至千头规模,需要一年半左右时间,正是猪市重又复兴之时。利用猪场规模扩大过程中的时间差,正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学习更好的知识、拓展更大的市场……”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