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好,老伴好/同心互敬永记牢/平常生活岁月里/相亲相爱忘不了……”这首6小节24行的《老伴好》文学性虽不高,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真情。日前,记者带着感动和些许好奇来到近海镇海丰镇村3组,采访了该诗作者卢协兴、黄翠珍这对恩爱夫妻。
在37年结婚纪念日的第二天重提往事,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红了眼圈。
1971年,风华正茂的卢协兴转业回启到建工系统工作。一家人团聚不久,如晴天霹雳,妻子确诊患上白血病。这时女儿才4岁,儿子刚满6个月。待字闺中的黄翠珍抛却羞涩,无声地承担起照顾姐姐和外甥男女的重任。姐姐脆弱的生命最终不敌病魔过早辞世。看着最小才1周岁多4天的小外甥,善良的黄翠珍抱着“苦命的孩子没有了母亲,不能再让他们没有母爱”的想法,退掉了订好的亲。1973年元旦,卢协兴将小自己7岁的妻妹娶进了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从结婚那天起卢协兴就暗想:“她能嫁给我,是我的福气,我一定要让她幸福。”他担当起家长和丈夫的责任,兢兢业业在汇龙镇工作,一顿只吃3分钱一份的青菜,偶尔奢侈一下买条小鲫鱼也要分成两顿吃,尽量省下每分工资交给妻子。黄翠珍则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好两个孩子,侍奉好老人。婚后不久,黄翠珍“有”了。没有将为人母的喜悦,她含泪做了流产。她不愿给丈夫再添一份负担,也怕分散了母爱让两个孩子受委屈。当带环受孕怀上第三个孩子时,做丈夫的不答应了。他不能让妻子为自己、为这个家牺牲太多。在卢协兴的坚持下,1975年8月,姐弟俩变成了姐弟仨,黄翠珍将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家里的每个孩子。
抚养教育3个子女的甘苦,被黄翠珍老人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孩子们都很懂事,我只是当心好他们的冷暖饥饱而已。”卢老却带着感激望着老伴说:“没有你的贤惠,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家庭。”1977年,黄翠珍成为一名合同工进厂上班,最终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多年来夫妻俩风雨同舟, “家中开支共荷包,有商有量乐陶陶;有病有痛免不了,相互体贴照顾好”。从没红过一次脸的夫妻俩成为儿女心目中的恩爱典范。在和谐家庭健康成长的儿女们都承继了父业。女儿在福州建工学院任教,两个儿子在建筑业闯出了一片天地,个个家庭和美,孝敬长辈。
退休后,夫妻俩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将三间平房整修一新,更新了家用电器,宅前屋后种上花草和庄稼。老夫妻俩“老年感情更加好。购物串门一起走,笑口常开不易老。”卢老已经习惯了老伴在身边的生活,一会儿看不见老伴就心神不定。每到结婚纪念日,他都会和妻子共同庆祝。结婚第30年,卢老与妻子你一言我一语,写了一首《我爱我家》,请人抄在红纸上,配上老少三代11人的全家福装在镜框内挂在墙壁上。2009年元旦前夕,夫唱妇随,又创作了《老伴好》,成为幸福生活的写照:“世人都说神仙好/神仙不如我俩好/双双对对开心来/甜甜蜜蜜活到老。”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