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鲍镇三个养羊专业户的故事
当下,山羊市场日益火爆、羊肉价格居高不下,养殖山羊依然是农民勤劳致富的一大优势项目。但很多农民朋友说,羊虽好养发财却难。王鲍镇三个农民养羊发财的成功故事无疑能给他们以启发和借鉴。
“伙头军”觅得财源
年近古稀的施冠成是原久隆乡政府的炊事员。10多年前,他退休回到更新村老家后,便开始琢磨着搞一项既能增收又可发挥余热的家庭副业。左思右想,他最终选择了几乎人人反对的养羊。
老施打的是有准备之仗,他从书本上学来了在乡亲们看来纯粹属瞎折腾的高棚养羊技术,还拿出上万元现金到外地购进了国际上公认的高产波尔山羊。为解决饲料难题,他还在责任田上种上了牧草,并且将山羊的防病防疫放在了日常管理的首位。就这样,在别人的议论声中,施冠成家的羊群从十几只增加到几十只再扩大到100多只,并成功实现了本地山羊与波尔山羊的优化杂交。
山羊品种上的优化、养殖技术上的先进以及管理上的精益求精,山羊饲养周期大大缩短,而养殖效益则提高了将近1倍。这些年里,施冠成每年出栏的成品羊都要在七、八十头之间,如果加上销售种羊的收入,施冠成的收入年年都要有三四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赚钱稳笃笃,晚年乐陶陶”。
老司机乐当羊倌
久西村31组的张金龙曾是个汽车兵,回乡后一直帮人家开客车。但到了2002年,57岁的老张却突然辞职不干了,原因是他看到山羊肉年年“吃香”,就果断回家创办起了家庭羊场。
为节省开支,夫妻俩砌墙铺瓦盖羊棚不辞辛劳。为让新购进的20多只种羊吃上新鲜草,老张割草从东埭到西棣不畏艰苦。最让人叹服的是,老张自从养了羊,就全身心地钻研开了养羊窍门。高棚养羊好是好,就是羊群时常争斗,影响了羊的生长发育。老张受笼养鸡的启发,给每只羊量身定做了铁笼子。这样一来,原有羊棚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饲养量,原先杂乱无章的防疫、卫生等变得有条不紊,草料的利用率更是提高了二成以上。老张还自制了草料粉碎搅拌机,掌握了山羊病疫预防等本领,精粗饲料的科学配比更是有效缩短了山羊的生长周期。几年下来,老张俨然成了养羊土专家,养羊数量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收益则连年达到了3万元以上。如今虽已天寒地冻,老张却又在起劲地筹建两排新羊棚,准备明年将养羊规模扩大一倍。
“小刀手”拾起羊鞭
久南村的高越是一个年杀羊上千头的羊肉经销大户,不过,前些年他也时常为羊源不足而犯愁。道理很简单,这山羊必须靠挨家挨户上门收购方有货源。为摆脱这一困境,2008年初高越突发奇想,何不建一个规模养羊场,开辟一条自繁自养自宰自销的新路呢?说干就干,他一下子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一个养殖规模达到400多头的养羊场。
一切按照科学规律实施山羊饲养。为缩短饲养周期,他甚至不惜高价购进半成品山羊。春去冬来,又到了山羊肉上市旺季,而高越羊场上的山羊也大多长成了商品羊。原先天天为收购山羊而发愁的高越如今终于因办了羊场而从容起来了。一方面,他所养山羊的附加值通过自宰自销实现了最大化,平均单只效益能达到四五百元,今年出栏的300头成品羊,徒增了一笔新财源;另一方面,他外出收购山羊时不再“急吼吼”,相反,在价格中意时还多多益善,收购后暂养这些商品羊。这不,离春节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但高越却已将心中算盘拨拉得乒乓作响,到时候羊源紧、羊肉价更高,货源充裕的他还不比别人多赚一大票。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