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寒门学子 情牵慈善事业
时间:2008-12-19 A+   A- 举报

——记“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启东新世纪创业教育慈博协会理事长张珏     

不久前在京召开的2008中华慈善大会上,张珏被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的荣誉称号。12月16日,和煦的冬日暖阳下,记者在市教育大厦内的新世纪创业教育慈博协会见到了载誉归来的张珏女士。说起慈善事业,张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

早在市教育局教科室工作时,张珏经常到全市各学校调研。当看到有的学生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便尽力资助他们。但久而久之,她发现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1998年,张珏的子女都已工作,张珏觉得“已是考虑投身慈善事业的时候”,萌生了自己创办慈善基金会的想法。为此,她特意选修了苏大法律本科。教授知道她的想法时,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想法很好。但私人办慈善基金会,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教授的话没有动摇张珏的信心。2000年1月,在市教育局的帮助下,张珏与50多位教育界同仁一起向市民政局提出成立新世纪创业教育慈博会的申请。作为发起人,张珏夫妇捐出了省吃俭用积攒的10万元,“那是我们当时的全部家当。”张珏笑着回忆。当年6月,慈博会获准成立,张珏任理事长。这是全国教育系统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慈善机构。

如何办好慈善事业,是摆在张珏面前的全新课题。她广泛阅读,请教专家,探讨制订了协会章程、资金管理和操作程序,形成了崭新的慈善理念,突破了“你捐赠我发放”的模式,对资金来源进行了探索。她推进慈博会费基金会员制,融理财、保障、慈善、奉献于一体;她发动文艺界“义演”,组织师生“义订”;她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设立专项基金,并为企业慈善构建了平台。慈博会全力协助市里组织的托起明天的太阳、金秋支教等公益活动。

为把有限的慈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她与慈博会的志愿服务者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统计制度。为了客观反映事实,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张珏还修订了统计方式,把贫困幼儿也纳入了关注的视野。近年来先后建立贫困学生档案5000余份。据粗略统计,慈博会成立8年来共募集慈善资金近1000万元,发放500万元,先后救助了我市2万余名贫困学生。

说话间,一位衣着朴素的妇女推门进来。这位妇女名叫张锦芳,家住海复镇。2003年一次下乡调研中,张珏认识了小倪,获知其父已去世,其母张锦芳独自抚养两个子女,家境贫寒。慈博会每学期资助小倪1000元。高考时小倪发挥失常。张珏又主动为其联系复读,并承担了复读的全部学费。2004年,小倪如愿考上大学,张珏一如既往地资助她完成学业。“张老师真是好人。除了物质上关心我女儿外,还经常和她通电话、写信,勉励她好好学习。”张锦芳哽咽地说道。

张珏真诚地对记者说:“很多我救助过的孩子都想认我做‘干娘’,我都婉拒了!我不想让孩子们有思想负担!做慈善事业不需要回报!只要受助者记住是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他,也希望他们能回报社会,把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遇到困难时,张珏淡淡地一笑:“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我觉得慈善事业是高尚的社会实践,全社会都应参与。对于部分人不理解甚至有流言蜚语我能坦然处之。能利用慈博会这一平台去帮助贫困学子,付出再多也值得,也快乐!”       ■本报记者  江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