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山深处走来的作家李新勇
日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李新勇接到出版社通知,他的作品集《穿草鞋的风》《余棉有韵》已通过终审,将在明年新春书市期间与读者见面;著名作家流沙河、衣向东分别为两本新书题写了书名。他高兴地表示,这两本作品集是他给自己文坛跋涉20年最好的纪念。
1988年,17岁的农家少年李新勇在《四川农村报》副刊“蒲公英”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散文《山中》。从《山中》开始的文学之旅,一路经过宜宾师院,1995年来到了江海平原。在茅家港中学白手起家的艰苦日子里,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书、文成为他们最精彩最充实的生活。“如今,故乡的山水离我远了,远在八千里外;却又近了,近在夜夜枕边。”许是因为远离巴山蜀水,胸怀《一襟山水》,乡情才浓得如此化不开,必须借助诗文来排遣心中的乡愁,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五大三粗的汉子,因为生活的感动而写作,以爱和真诚造就了与他外形反差强烈的细腻文笔,将乡情、友情、爱情化作了美文,自己喝醉,也让读者微醺。200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野山野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清醇、朴实、自然而广博的文字品格让人耳目一新。
李新勇人生的重要拐点也在2001年出现。南通市启东工商局公开招考文秘人员,李新勇脱颖而出,从闭塞的渔村进入繁华的城市,眼界突然开阔。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他开始了冷静审慎的思考,希望通过思考获得创作突破。“走该走的路,不要为走过的路痛心;趟该趟过的河,不为趟过的河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呵,过河的卒子不回头……”在文学创作的这条路上,他义无反顾地前行,“在文字砌成的大道上奔跑”。他已经习惯每天清晨3点起床读书、写作,创作了一批回首故乡往事,品味人间真情的好文章,于2002年、2004年相继出版诗集《故乡的秋天》和散文集《草丛北斗》。
2004年底,江苏省作家协会向李新勇敞开了大门。其后他得以参加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省第十七届青年作家读书班和省第二届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激发了创作潜能和创作激情,创作进入了全新时期,其散文纷上国内较有影响的刊物,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因有深厚的散文基础,其小说风格独特,颇受肯定。
李新勇的勤奋与才华得到了肯定和赏识。近年来,李新勇在《当代小说》《青年作家》《散文》《人民日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60多万字,被《散文选刊》《读者》《意林》等期刊及《窗前岁月》《感动大学生的101篇散文》等散文选集转载数十篇次,有多篇作品被选作初中语文试卷阅读试题,多次在国家、省、市文学大赛中获奖。2006年被评定为省三级作家。在《草丛北斗》获得南通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奖之后,他的散文《当你老了》获得了南通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奖,在南通开创了以单篇文章获得创作成果奖的先河。
在南通市文联不久前召开的李新勇文学作品研讨会上,他作了题为《用爱和真诚守护文字的尊严》的发言。他说:“文学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灵魂的宗教。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使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好一点,让这些倾注了爱与真诚的文字有尊严地活在我的作品中,活在读者的心里——当阳光从某个角度切到这些文字部落上的时候,能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这也是他为人做文的提炼和写照。正如一位文友对他的评价:正是这样的守护,才有浸润心灵的圣洁文字。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