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王》的幕后故事
时间:2008-12-08 A+   A- 举报

晓石又获奖了,还是个大奖!11月23日,江苏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决赛,晓石的《垃圾王》一举夺得小戏类“优秀剧目奖”,不但成了南通市在本次比赛中惟一得奖的小戏类剧目,还创造了启东20多年来小戏小品创作表演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晓石,石永明的笔名,取意于“一块晓得文章道理的石头”。如今这笔名早已随着他的小戏声名远扬。业余创作至今,已有20多万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拿到过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曹禺戏剧奖……这块“石头”里蹦出的东西还真不简单,人们称之为“奇迹”,可晓石总是摆摆手说“只是爱好而已”。

不管如何谦虚,这次大奖却着实让晓石感到兴奋。高兴之余,他向我们透露了《垃圾王》创作过程中的幕后故事。

“垃圾王”本是“西瓜王”

《垃圾王》讲述的是农村青年转变观念,变废为宝,靠发展循环经济致富的故事。而在《垃圾王》诞生之前,剧中主人公田花与晓兵的故事还有过《田花搬兵》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晓石可没让晓兵当成“垃圾王”。当年立志要当“西瓜王”的李晓兵,在农村交通、通讯不发达的背景下,梦想破灭,不得不进城干了捡破烂的行当。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农村里农路宽敞平坦,农村发展缺人才,田花进城去“搬兵”,劝回晓兵当上了“西瓜王”。今年年初完稿后,《田花搬兵》文笔很精美,戏剧性也很强,成了晓石的得意之作。

但一次本来是精益求精的请教,却让晓石的得意劲全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倪国冲看完《田花搬兵》剧本后笑着说:“晓石,我看你的本子是写反了。”本来只想来讨些字句修改的晓石愣住了,得意之作怎么就被推翻了?倪部长的解释让晓石豁然开朗。新农村建设缺劳力?机械化耕作不用你伸手臂。在城市捡破烂又怎的?勤劳致富不比你“西瓜王”差。于是,新版本中晓兵“变身”成了“垃圾王”,田花也被成功“策反”,乐呵呵地当起了“垃圾王后”。

“垃圾王”差点没“钱”途

捡破烂,再怎样你也发不了财啊!这是晓石当时的想法。于是,在重新构思田花与晓兵的故事时,每次情节在发展到晓兵留在城里捡破烂后就卡住了。晓石回忆,以他当时对捡破烂的认识,“垃圾王”不可能有“钱”途。

晓石的小戏向来写得真,写得实,处处显现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都得益于他对生活的深刻体会。但这次,他对捡垃圾的生活还真不了解。为了深入体验城市中收破烂人员的生活,晓石决定去讨教。他通过好友,环保局退休干部徐志新的帮助,深入了解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的知识。一句“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更是启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为“垃圾王”的致富路指明了方向。“垃圾王”终于在城里风光起来。

“垃圾王”喜有“高人”助

小戏是综合艺术,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一台成功的小戏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8月份,晓石将剧本送到江苏省文联后,国级二级导演王锡春称赞看《垃圾王》犹如清风扑面,让人感动,当即决定亲自执导该剧;国家一级作曲家冯石明也受邀为其激情作曲;国家一级演员万建焕参与表演,扮演主人公“垃圾王”。

各位“高人”的相继介入,让《垃圾王》表演星光闪耀,最终获得了小戏类“优秀剧目奖”。同时,剧组还获得了男演员优秀表演奖、女演员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奖。一部小戏获得如此多的奖项,在本次大赛中也属凤毛麟角。 ■本报记者  丁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