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户眼中的“神医”
时间:2008-12-05 A+   A- 举报

——记启东市第二批农村实用人才奖获得者龚宝昌    

龚宝昌,一个与养猪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人。2008年,他的人工授精繁养生猪技术获得了启东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启东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南通市科技成果四等奖。

11月28日上午,在合作镇新义村养猪专业户沈勇的猪舍里,记者见到了龚宝昌,他正仔细地观察栏里肉猪的饮食情况。“龚老常到我们这里来指导养猪,定期察看肉猪的生长。他还免费给我们提供猪配种、疫病防治等服务。”沈勇告诉记者,在龚宝昌的指点扶持下,如今合作镇的养猪户队伍日渐壮大。

1965年,刚满18岁的龚宝昌来到新义兽医站工作。他发现仅凭祖传的技艺远远不能胜任兽医的工作。于是,他先后多次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兽医培训班,买来相关书籍,在工作之余自学兽医知识。不久,龚宝昌成了乡里有名的兽医,在养殖户心中,他是专门给牲畜治病的“神医”。在新义兽医站工作的35年间,他一心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全乡的养殖户们有了问题都找龚宝昌,他常常是跑了东家跑西家,忙得应接不暇。

养猪专业户沈勇如今已有年出栏量300头的养猪规模,一年收入10多万元。刚起步时由于缺乏经验,从外地购来苗猪后防疫措施没有到位,一下子就死了不少苗猪。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苗猪长大后又遇上了配种难的问题,万般无奈的他想到了龚宝昌。在了解情况后,龚宝昌让他每天记录猪的生长情况,及时了解猪的发情期,掌握好配种时机,同时就猪舍、喂养模式的改造变更给出了指导意见,为他解决了难题。

2000年,新义兽医站改制后,龚宝昌没闲下,自己建了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龚宝昌发现,启东本地品种的猪,不管是在成长周期还是肉质方面和外地优秀品种相比缺乏竞争力。他便想到了改良品种。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发现,取优质品种种猪的精子使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繁养,猪肉的总体产量能提高20%左右。试验取得成功后,龚宝昌马上就向周边的养殖户推广。在龚宝昌的技术指导和扶持下,合作镇已经达到年产肉猪20000多头的产量,基本满足我市猪肉市场的消费需求。目前龚宝昌的人工授精繁养生猪技术已经在我市全面推广。       ■本报记者  王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