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启东绿天地实用菌种植基地老总顾红健
11月25日,我们专程来到北新镇双仙村的启东绿天地实用菌种植基地,请如今天天有五六万元进账的基地老板顾红健讲讲他的“蘑菇经”。正在菇房指挥采摘蘑菇的小顾,听完来意谦虚地聊开了他的创业经历。
“看准了,就要敢于上”
顾红健虽然只有32岁,却是个蔬菜业界的资深人物了。1995年,年仅19岁的他来到上海滩,开始从事蔬菜批发生意,一干就是10多年,对蔬菜行业的“水性”了然于心。前年底,顾红健听朋友介绍,种植蘑菇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就来到国内著名的实用菌生产基地浙江嘉善县摸“行情”,“人家几十亩地,一年就净赚200来万,看来蘑菇种植有戏可唱啊!”小顾感叹于蘑菇种植的高效益,联想到偌大的启东,竟然无人规模种植,便在去年春天毫不犹豫地投入200万元,开始建设他的绿天地实用菌种植基地,而仅仅去冬今春一个产销季节,顾红健就净挣回了100多万元。“你当时就没有考虑风险系数?” 面对我们提出的疑问,小顾答得很干脆:“做事业,看准了,就要敢于上!犹犹豫豫,就会失去商机。”
“出路在于规模效益”
16个用毛竹和稻草搭建的菇房,排列有序。湿润的菇房内,十几个农妇正在忙碌地采摘,一筐筐雪白细嫩的蘑菇正往急着要货的卡车上装载。顾红健告诉记者:“目前批发价3块多,主要销往上海、昆山等地。从10月5日开始,天天这样忙个不停!”
在旁人看来,顾红健一年半前建设起这个总计达到13万平方尺的蘑菇基地,似乎一“锹”掘出了一口井。尽管现有的蘑菇基地规模在南通地区堪称数一数二,年产优质蘑菇和草菇也分别达到了20万公斤和5万公斤,但顾红健却仍不满足。如今,他又开始追加400万元投资,再流转40亩土地,增建29个菇房,并筹建一个蘑菇加工厂。明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45万平方尺,并力争实现销售千万元目标。面对我们的疑虑,顾红健回答得有板有眼:“高效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效益。在农产品质和量的关系上,产量有时候成了决定性的因素。”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顾红健的创业才如此果断和大手笔。
“借巧力,事情就好办”
“借巧力,难事不难。”提起自己的创业过程,顾红健扳起指头,颇为得意。他将流转80亩土地、安排农户上班这些麻烦事交给了村里,自己可以集中精力搞蘑菇;通过经纪人销售蘑菇最省力,但顾红健却通过他的一帮从事蔬菜贩销的朋友,实现了蘑菇从菇棚到市场的直销,售价提高了将近1倍;没有技术人员怎么办?顾红健用高薪从浙江、福建聘请来了3个专业种菇能手,让行家们分别管理若干个菇房,并实行承包奖惩,蘑菇产量远远高出了同行;一个菇房用竹木搭铺了七八层菇床,采菇人爬上爬下,万一摔伤咋办?顾红健为所有工人办理了人生意外保险,没了后顾之忧。牛粪是蘑菇培育的主要原料,但数百吨牛粪从何而来?顾红健想到了市内一家奶牛场,“嘿,过去奶牛场牛粪堆得像山高,要花钱用卡车运出去;现在,我全部把它处理了,人家谢我还来不及!”
最后,顾红健欣喜地告诉我们,他的蘑菇基地已经被江苏省农林厅列为2008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了。 ■本报记者 姜 斌 陆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