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启东市黄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顾邦祥
11月17日上午,顾邦祥站在黄海岸边一条刚刚竣工的海堤上,面对堤内两万多亩碧波荡漾的连片池塘,63岁的他依然激情如火。“等这里建起一个现代化新渔村了,我这个老渔民才考虑‘退休’!”弹指间,不服老的顾邦祥闯荡大海已有近40年了。
回首往事,当年搏击风浪的情景似乎仍在顾邦祥眼前。1971年,25岁的渔家壮汉顾邦祥被乡里任命为乡咸水渔场革命生产领导组组长。从此,顾邦祥肩上多了一份沉重的担子。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他开始将自己的付出和乡亲们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只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风里来雨里去,几度出海打渔途中命悬一线的顾邦祥尽了全力仍无法带领大伙走出贫困。
转机出现在1978年深秋。这一年,他组织创立了全县36个渔副业队中唯一的专业渔业大队,甩开了包产到船、包船到人的膀子大干起来。几年下来,船变大了,鱼捕多了,渔民们鼓了腰包,连说话的口气都硬了。
进入九十年代,顾邦祥敏锐意地识到,走海洋捕捞之路会越走越窄。于是,一个大胆设想付诸实施。1995年,随着13条渔船的拍卖,顾邦祥领衔的启东市黄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悄然成立。紧接着,百名员工在当时无人看好的滩涂养殖上大做文章。一方方咸水塘,变成了河蟹育苗池;一片片荒滩,成为了名贵水产栖息地。三四年后,黄海滩涂公司成为了驰名华东的中华绒螯蟹苗基地。
公司改制了,顾邦祥拒绝持大股,他不想让姓“公”的公司一夜间成为他的天下。蟹苗滞销了,他替养殖户们操起心来。顾邦祥虽然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但他对水产行情的把握却站到了制高点上,他提议实施虾蟹混养模式的提议得到了全体养殖户的响应,并在公司组建起了由专家和养殖能手组成的科技推广小组。四五年下来,黄海公司脊尾白虾与方蟹混养水面达到15000亩,亩均产出超过了7000元。每年这个季节,渔民们大把大把地揣进票子,家家说是沾了顾书记的光。
堤内万余亩围堰生金长银,堤外数万亩滩涂同样变成了顾邦祥的聚宝盆。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顾邦祥共7次在海堤外侧围下万亩新垦地。一个建设400套渔民新居,再造一个全新渔民新村的蓝图,在他手下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而就在上个月,如同当年作出卖船上岸决策那般果断,顾邦祥又提出了投资2000万元资金调整产业结构、流转2000亩水面搞规模养殖、建一个2000吨冷库拓展市场的全新的新农村建设设想。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得到公司班子的一致赞同和百姓的拍手称好。顾邦祥告诉记者,有了公司这些年的积累,这个设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单 洪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