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存菜”成“摇钱菜”
时间:2008-11-19 A+   A- 举报

——记吕四港镇紫菜养殖大户陈卫田    

在吕四港镇边防村,今年49岁的陈卫田可是个响当当的紫菜养殖大户,他一个人就养殖了1300亩,人称“陈紫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启东紫菜养殖的一个高峰期,所产的条斑紫菜因为品质优良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吕四渔民靠海吃海的“生存菜”。 1986年,陈卫田还是个27岁的精壮小伙,在当时的三甲盐场做盐工。他看到紫菜业朝气蓬勃而盐场很不景气时,就毅然从盐场脱身,和其他6个工人组建了副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紫菜养殖。

“这一年,我们养殖了80亩,54排紫菜。”陈卫田兴致盎然地回忆起自己的养殖经历,“我们一共干了7年,既养紫菜,兼养文蛤,每年收入二三万。”后来,由于气候、病害等因素的影响,紫菜养殖风险增加,许多人亏本撒手不干了。1993年,陈卫田投入11万,开始和哥哥一起 “单干”,第二年紫菜养殖净收入达到28万。1995年,老陈一个人养殖了55排紫菜,又赚了20多万。1997年,面积扩大到200亩,结果却亏了10多万。问及“老马失足”的原因,陈卫田憨厚地笑答:“还不是紫菜网帘冷冻技术没有掌握好!”老陈所谓的这种“紫菜网帘冷冻技术”,源于日本,但在吕四推广还是近年来的事。在紫菜幼苗长到1~3厘米时,将其快速干燥,连同网帘置入-20℃冷库密封保藏一段时间再放回海区继续生长。这样既有助于避开病害发生期,又能提高紫菜品质。如今,这种技术在业内并不稀奇,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能掌握。而在当时,包括老陈在内的许多养殖户都交上了一笔高昂的“学费”。

“任何一行,都有着门道。”陈卫田有了那次教训后,变得更加勤奋了。每天,他总要踩着滩涂下海往返步行2个多小时,到紫菜架间去琢磨。如今谈及养殖经,不善言辞的陈卫田却滔滔不绝:“秋天接种紫菜种苗时一定要保证质量,掌握好幼苗孢子的规格;之后冷冻种苗网帘不能有半点马虎,取苗放苗前后要做到看风向、看潮汛、看天气,不可有一丁点闪失;那紫菜架入水时也要注意海水的流向,慢慢将它浸水。这几个关键环节掌握好了,产量就有了保证。”那“道道儿”虽然只有几句,但琢磨它,灵活掌握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拿收摘来说吧,万万不可以一把将紫菜根捋尽,一定要在菜架上保留一小截。”前年,老陈投入10多万元,购买了5台紫菜收割机,实行带水收割,既提高了采摘效率,又保证紫菜采摘时不受损害,确保每刀紫菜旺盛生长,还每年省下4万多元人工采摘费。

凭着执著的精神和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过硬养殖技术,陈卫田通过20多年的“滚雪球”,不断从他人手中租下滩涂、买进滩涂,还整合社会资源,吸引连云港同行加盟,到如今,他的1300亩紫菜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菜”。      ■本报记者  姜  斌  陆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