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坚强与爱心传递阳光
时间:2008-11-19 A+   A- 举报

—— 一位残疾女性与自办热线的故事    

初见施春花,你会感叹命运的不公。这么一位清纯可爱的姑娘,却因双腿残疾,终日与双拐相伴。然而,当看到她用伸不直的手臂接起热线电话,脸上所呈现阳光般的笑容时,你更会由衷感慨生命的坚强。冬日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建设南路的那家小杂百店倾听施春花讲述她的热线故事时,深深被她的那份坚韧与爱心感动。

由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儿时施春花很少出门,上学由爸爸背。父亲意外去世使施春花的校园生涯四年级时被迫中断。含泪把课本和张张满分卷子带回家,施春花过起了足不出户的沉寂日子,直到妈妈为她在家门口的路边开了一个小杂百店。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她能触及的却只有门口那么大一块。于是,她便很喜欢聊天,常常和有闲暇的顾客聊外面的世界。

2001年,喜欢写些随笔的施春花开始投稿。不久,《启东日报》记者采访了她,并刊出了《一个残疾女孩的故事》,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向她表示问候。这仿佛黑暗中亮起的灯光,让施春花坚定了信念:走出家门,创造新的生活。

一个连走路都成问题的残疾人,能从事怎样的职业?但施春花不甘心,根据报纸上的招聘启事,她独自跑到南通应聘,当了1个星期的声讯台话务员。此后,又当过铁通公司话务员,做过“完美”直销员。其间,她邂逅了爱情。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有着精湛水电工技术的丈夫成了她生活和工作上强劲有力的“拐杖”。小夫妻俩相亲相爱,小日子过得甜蜜而幸福。

2005年的两个电话让施春花的渴求从感知世界转变为关心社会。那时,施春花正在从事直销工作,大量的市场调查让她结识了很多客户。一天晚上,一位21岁的客户在电话中告诉她“姐姐,我太累了”,然后就断了音信。施春花放心不下,当晚10点找到了年轻人在惠和镇的家,此时年轻人已服用过量安眠药,生命垂危。抢救过来后,在施春花的劝导下,年轻人终于正视压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同年底,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南阳镇一名22岁的年轻人身上。是施春花及时发现和沟通让阳光照进了这个年轻人的生命。

这两段经历让施春花生出很大感慨。在与客户交谈中,她感觉很多人都很脆弱。“这么难的生活我都挺过来了,正常人更应该学会坚强,学会如何去解脱。”施春花萌生了帮助这些苦闷者的愿望。今年2月,她申请了一部佳琦热线电话,并专心研读心理健康书籍,当上一名义务心理疏导员。3月中旬,一位初中女生通过114查询到她的热线电话,坐在自家阳台栏杆上向施春花倾诉3个半小时后,放弃轻生念头回到房间。

感动于施春花的爱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健美主动上门,当起了心理咨询老师。施春花如饥似渴地接受着老师的义务培训。有了这样的坚强“后盾”,她接听热线的积极性更高,而自己也学会了及时调整,平稳心绪。

一位汕头的花季女孩从网上获悉热线后,在接受心脏手术前打来电话,排解了心理压力,轻松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了手术。“每次听到电话那头的语调从沉重转为轻快时,我就特别高兴与满足。”施春花由衷地说,“我觉得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的生活因此也充满阳光。”       ■本报记者 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