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智健的“发明家”
时间:2008-11-05 A+   A- 举报

——记“启东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奖”获得者朱卫忠    

走进泰安建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办公室,副部长朱卫忠正专注地为企业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讲解设备维修知识要领。幼时因罹患小儿麻痹症使朱卫忠脊柱骨严重歪斜,左腿失去知觉。高中毕业后,他埋头自学起家电维修技术,并开了一家电维修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993年,泰安建材有限公司急需一批电气技术人员,朱卫忠毅然放弃收入丰厚的家电维修铺,毛遂自荐成了该公司的一名普通电工。2003年,公司分别扩建30万吨和6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他主动请缨担当起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克服下肢残疾带来的困难和常人一样坚持在调试一线,通过对设备不同环节的“启停时间间隔设置”的调整,减少设备启用时间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这一技术改进每年可为公司节省60多万度的电力,节约电费30多万元。

随着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只有高中学历的朱卫忠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从此,朱卫忠便一头扎进了书海,并熟练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2005年的12月份,朱卫忠发现,在水泥生产的一个环节中,块状的原料会将传送带卡住。业内都知道,传送带卡住后,水泥就会因原料缺失而出现质量问题。而原有的生产监测设备只能监测电机的转动,并不能真实反映传送带的工作状态,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花巨资购入新的监测设备。但朱卫忠觉得不必花这笔“冤枉钱”。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弱电和单片机编程技术,他花费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终于发明了“皮带运动状态监测装置”。这样,只需在每台设备上花500元购买一个轮式编码器同时做内部电路改造,就能使监测设备辨别传送带的工作情况。新设备使用后,有效杜绝了水泥质量问题的发生,也为企业节省了开支。

在泰安工作的这十多年里,朱卫忠大胆设想,勇于实践,先后发明了“兼容节能接触器”和“通用型二线制智能开关的策功耗电源”,均获国家专利。他连续三届被评为“企业十佳员工”。    ■本报记者  王天威(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