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阳镇英雄村种菱能手卫炳希
一入霜降,南阳镇英雄村农民卫炳希家的小红菱便告售罄。面对上门求购的老客户,老卫犹豫了半天,将原本留给小孙子的四五十斤上好菱角卖了出去。20多年了,种植红菱成了卫炳希的一条致富门道。这不,几十斤菱角又换得100多元,而今年内光菱角收成就达到了15000多元。
卫炳希是乡亲们公认的菱角大王。这小红菱早先可是条条沟塘都有得长的水生植物,只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红菱却似一夜之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物以稀为贵。爱动脑筋的卫炳希眼睛一亮:“挽救红菱,或许可以赚钱。”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小红菱的消失是水沟里“泛滥”的小龙虾吃光了红菱幼苗或夹断了菱藤根茎。这年春天,他先用药物将自家泯沟里的小龙虾清除干净,然后再种上四处寻来的小红菱幼苗。当年夏天,卫炳希家的那条泯沟重现翠绿菱藤。
小红菱在卫炳希家的一亩多泯沟里扎下根来。自家的水面不够,他就包租下邻居抛荒的水沟,红菱面积逐渐扩大到了六七亩。秋天,卫炳希将摘得的菱角拿到镇上出售,价格竟然是粮食的二三倍。这下,周边村民便争着要跟老卫种菱了。卫炳希一琢磨,何不培育一部分菱秧出售呢?结果,卫炳希不仅将村内外不少农户引上了种菱路,又为自己增加了不少额外收入。乡亲们后来说,要不是卫炳希,小红菱恐怕早已在启东绝迹。如今在启东也只有英雄村一带出产小红菱,而这千余亩小红菱一年能为村民净增收入达百万元。
虽说种菱不需要太多的培管,但缺少了一定的技术和窍门,仍不能高产稳产。这些年里,老卫在推广红菱种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留种育种措施、清塘灭虾要领、防病除虫环节无私地传授给乡亲。他为此赢得了许多种菱户的尊重,而村干部则介绍说,种菱美化了村庄,增加了收入,净化了水环境,作为“起头人马”,老卫功不可没。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