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粮”结下不解之缘
时间:2008-10-23 A+   A- 举报

收粮、管粮、卖粮,陈惠祥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都在与粮食打交道。退休后,老人开始尝试种粮,不过他种的都是一些鲜见的新品种。

陈惠祥退休后回到老家进行新品农作物种植研究。他的责任田里种了一系列黑色农作物,宅前屋后是大量的果树和观赏性植物。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前往汇龙镇中群村,采访了这位与粮食结下不解之缘的老人。

今年78岁的陈惠祥是位市科协会员,1949年毕业于南通第九干部学校,1952年开始便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1980年办理退休手续让儿子顶替后,他不甘心“安度晚年”,将自己多年基层粮食购销工作的经验和感悟,与新品种引进开发相结合,希望能为改进家乡种植品种,改良人们的饮食结构作一点贡献。

走进老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只见院内帘子上摊晒着一堆黑玉米棒和黑花生,在阳光下煞是好看。尽管已是满头白发,看上去老人依旧精神矍铄。老人介绍,“黑色食品” 有着独特的功效和口感, 和“绿色食品”一样都是健康食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黑玉米口感很好,糯性大;黑花生粒大饱满,富含铁元素;黑黄豆制成的豆芽可存放很长时间也不烂。”老人如数家珍。

从1989年开始涉及黑色农作物至今,陈惠祥已引进来自意大利的黑玉米、黑番薯、黑花生、黑黄豆等多种黑色系列农产品。自家的1.47亩土地不够,他便向村民租种了10.37亩土地,每月近2000元的退休工资全部贴补到引进新品上。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老人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为了推广自己引进的新品种,今年陈惠祥还创建了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有成员8人。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试种新品,并愿向大胆尝试的农户赠送种子。

20多年来,陈惠祥还先后引进试种包括枣树、葡萄、日本李子、腊梅、桂花、钙果等果树共131个品种,总数1100余棵,形成一个小有规模的“植物园”。虽然没产生经济效益,但老人没有后悔。他乐观地说:“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是一项慎重的工作,总要经历一个由认识到接受的过程。”   ■本报记者  包铃铃 袁荣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