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不悔的剧本创作者
时间:2008-10-07 A+   A- 举报

在启东,有一批老文化工作者,从工作岗位退休后,依然孜孜不倦、不求回报地耕耘在启东的文化土壤上,至今仍是启东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国庆前夕,记者走访了其中的一位剧本创作者——黄素萍。

在市文化局见到黄素萍时,她正在忙着修改一个小品剧本《娘要嫁人》。此剧将在十月中旬的一项启动仪式上演出,这两天就要着手排演。回忆自己20多年来的创作生涯,黄素萍只有一句感言:“因为我喜欢。”

1975年,黄素萍高中毕业,被聚阳乡团委委任为村团支部书记,后来又进过厂,当过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喜欢舞文弄墨的她一直笔耕不辍,是乡里小有名气的“笔杆子”。1982年,南通市组织文艺调演,时任乡通讯报道员的黄素萍才25岁,从未涉足戏曲领域,她尝试创作了沪剧《半边流云天》,反映改革开放后女企业家走南闯北的艰辛创业历程。该剧经过层层选拔,一举获得了当年南通小戏小品调演一等奖。从此,她便与戏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出新的作品使年轻的黄素萍成为我市乡镇文化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1988年,她担任聚阳乡文化站站长,忙得更是不亦乐乎。

黄素萍的作品体裁多样,有小戏、小品、歌舞剧、歌词等,绝大部分都被搬上了舞台。作为一名熟悉农村生活的文化工作者,黄素萍对农家题材信手拈来,创作出来的作品富有清新的乡土气息,深得农村观众的喜爱。工作之余,她经常会和黄建荣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化界朋友相聚,讨论如何提炼农村生活,创新节目形式。“我从事的就是群众文化,作品能让群众喜爱并有所启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黄素萍颇有感触。去年,她创作的小品《疯子探监》获得了江苏省小戏小品调演二等奖,锡剧《圆梦》获得南通市小戏创作二等奖。

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舞台上被生动地演绎,黄素萍总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但也曾听到不理解的声音。创作初期,她在某作品中的原型人物与她差点闹上法庭;这么多年来她几乎都是无偿奉献,从没得到过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为此,家人和朋友都很不理解,劝她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可是她却不曾抱怨。2004年从文化站退休后,黄素萍依然不肯“退隐江湖”,时不时地有新作品推出,她说:“我不求什么利益,我只是喜欢创作。”

面对如今演员、作品、舞台设备的老化以及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黄素萍说她有两个愿望:一是组织一支民间文化团队,使得文艺创作更加规范有序;二是完成一个电视剧剧本,展现启东发展的印记和几代人的努力。“也许没有人会记得我们,但是至少我们做过!”黄素萍这样诠释她的不悔痴心。             ■实习生  邰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