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服装真体脱,三层楼房四层阁,转角沙发蛮‘起扑’,席梦思床垫软笃笃……”这些富有启东方言特色的“俏皮话”,出自于本市一位小有名气的“快板大王”之口。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位民间艺人。
观摩结缘,创说快板
今年61岁的黄建荣,原圩角镇文化站站长,初中毕业后种过田,代过课,当过工人。丰富多样的工作生活为他积累了丰厚的社会经验,也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与快板结缘,受的是上海独脚戏的启发。1983年,县里组织部分文化干部到上海观摩学习,黄建荣观看了上海滑稽剧团的独脚戏表演,被独脚戏的“噱头”深深吸引。从此,这种用方言编顺口溜的表演方式便深植于他的心中。
1995年,机缘巧合,黄建荣创作的第一只方言快板《建设新圩角》登上了乡里组织的文艺舞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接着创作了快板《蔡老太的丧事》,又是一炮走红,表演时全场笑声迭起,气氛异常热烈。
从此,黄建荣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变》《老有所养新农保》等朗朗上口的快板。“支(翻)跟头,豁虎跳,挑茜茜,丢薄刀”,“小菜勿管季(贵)勿季,肚皮吃来像爆米机”……这些方言“噱头”话在黄建荣的快板中比比皆是。迄今为止,他已创作了200多个说唱节目,被誉为“启东快板大王”。
拉起队伍,收获笑声
黄建荣说快板出名后,演出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2000年,他从镇文化站退休,和镇上十几个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了一支农民演出队伍,自编自导自演。黄建荣根据各人的特点创作了富有个性的节目,让观众感受不同风格的诙谐。
夏天,一场场纳凉晚会给他们深入群众提供了绝好的舞台。他们的快板以通俗见长,反映的是农家事,环保、农保、联创共建等都是他们的话题,或褒或贬,亦庄亦谐,寓教于乐。凭借“启东土话”这一别有风味的载体,方言快板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润滑剂。
“小小竹板嘀嗒敲,走上台来兴致高。”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在乡镇,他们的竹板一敲,话头一起,台下的掌声便席卷而来。观众畅怀的笑声,就是对他们表演的最大肯定。有一年黄建荣在汇龙镇各社区连演了7场,场场笑声不断,一个“铁杆粉丝”天天晚上追着看他的表演。黄建荣笑呵呵地说:“我也有‘粉丝’啦!”
不言放弃,再续欢乐
多年的创作和表演,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黄建荣自己收获了快乐,但也有过纳闷。2006年,黄建荣辛辛苦苦排练的节目在彩排时被撤了下来,主办方的答复是他的节目有“含沙射影”之嫌。为此,黄建荣曾一度想不通,但从未言弃。
除了夏天,黄建荣的演出队平时演出的机会并不多,和外地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加上快板、独脚戏也如中国传统的戏曲、滑稽戏一样,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黄建荣有很多担忧,也有很多无奈。但想着观众的笑脸,他依然执著那份对快板创作和演出的热爱。
农民演出队演出依旧,黄建荣还在敲响着他的快乐之板。“写戏、排戏、演戏,弄到老死。”此时,黄建荣一脸的乐观和自信。 ■本报记者 陆玲琳 实习生 邰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