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镇村的说书场
时间:2008-09-16 A+   A- 举报

9月11日下午2点40分,新安镇大丰镇村的香台头书场内闹猛不已。“白罗山真不是个东西,肯定恶有恶报。”“白妃来了,包拯怎么办呀?”……听书的趁着半场休息正围坐着谈论《白罗山》的剧情。说到高兴处评书迷们不禁哈哈大笑。

家住东安镇村2组的管朝民告诉记者,讲《白罗山》的评书人已是来这里说书的第六人了,每人讲一个月。来听书的大多是老年人,大家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所以聊得特别起劲,心情舒畅。

正聊着,一位姓翟的大妈凑了上来。“要寿长到书场。这话怎么讲?你且听我来讲。”翟大妈摆出了一副说书人的架子,“老来无事在家憋得慌,出去打牌眼又花。如今村里开了个书场,老有所乐,心舒畅。心情舒畅,百病去。所以,想要长寿,就请去书场。”说得还真有模有样。

大妈说完拉着记者来到一个老人面前,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的老前辈。”徐守英老人已93高龄,她高兴地说:“虽说生活无忧,可以前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寂寞得很。现在书场一开, ‘老阿侄’就把我接来免费听评书,还递茶倒水伺候着,天天享福,真要谢谢伊俚。”

老人口中的“老阿侄”是指书场的五位创办人陈鹏、张文贤、姚汉江、沈步家、沈启文。同住大丰镇村的他们都是评书的爱好者,退休后闲在家中,总感觉农村的文化生活太缺乏了。于是几个人一商量,何不开个书场,既能满足自己的爱好,又能给村里人提供文化娱乐的场所。于是几个老人跑去海门请来说书人,又购置了一些必备的设备。今年3月8日,书场正式开场,每位村民只要付2元钱就能听一场评书,80岁以上老人全部免费。

刚开场时,来的人不多。但随着书场的影响不断扩大,固定的听众已有30多人。除了老年人,一部分中青年闲时也来享受一番。向阳镇东进村3组83岁的老人顾士英不顾年事已高,风雨无阻天天来听书。《失落黄金印》讲述了一个好官不畏强权、扳倒贪官的故事;《薛刚三挂帅》的主人公精忠报国,数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一段段惩奸除恶、宣扬正气、导人至善、劝人戒恶的评书,让听众们如痴如醉。

虽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五位创办人矢志不渝:“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想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开辟一个宣传精神文明的阵地。”新安镇也准备将书场迁至村公共服务中心,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一把瘾。            ■本报记者  沈威宇 丁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