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晚11时许,取自天坛的北京残奥会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熊熊点燃。全球媒体聚焦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传递点燃圣火那一刻,足以令百万启东人民为之自豪。人们通过电视荧屏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第四棒火炬手——三届残奥会举重冠军张海东手摇轮椅缓缓前行,祥云火炬照耀着他坚毅的脸庞。
张海东是启东人民的骄傲。1969年秋,张海东出生在启东一个普通的农家。1周岁时,正在蹒跚学步的他因罹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1987年,不屈从于命运的张海东开始参加体育运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南京市盲人学校体育教师王兴江,随后就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克服诸多困难业余训练举重。1994年,张海东进入国家集训队备战奥运。专业训练时,每天累计举起3万公斤的重量,张海东的成绩得到大幅提高,并由此逐步成长为中国残疾人举重队中的核心人物。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残奥会,那是张海东初次出国参赛,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比赛。当时他参与的67.5公斤级世界纪录是187.5公斤,有伤在身的他力拼第一举,要了188公斤,与一位韩国选手同时破了世界纪录。为甩开对手,在第二举失败的情况下,他破釜沉舟,选择了无人敢于问津的195公斤。新华网的一篇报道记录了当时的场景:“他将视线投向赛场外,进入视野的一台标有CCTV的摄像机让他顿感热血沸腾,是祖国人民关切的目光给了他无比的力量——他成功了,夺得了他的第一枚国际比赛金牌。”
凭着他的坚持不懈,2000年,张海东赴悉尼第二次参加残奥会,并光荣地成为旗手乘轮椅行进在中国代表团前列。这一届残奥会上,他获得冠军并三破世界纪录,将男子力举75公斤级的举重世界纪录提高到了240公斤。随后,在2002年残疾人世界举重锦标赛上,他又夺得冠军,并当选国际举联最佳残疾人运动员。
2004年雅典残奥会前,有记者采访张海东时告诉他是旗手,他当时的反应是“这次绝对不可能”。史无前例地连续两届担任旗手,这一份殊荣令他万分意外和激动。这一年,不负众望的他再度拿回了举重金牌。
今年,将届不惑之年的他第四次来到残奥会的赛场,而且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以运动员的身份“站”在这里。从2001年申奥成功开始,“在家门口的奥运会上夺冠”就成为张海东的奋斗目标。9月4日《侨报》记者采访了入住残奥村的张海东,这位三届残奥会举重冠军表示,每次参加残奥会都有不同的感受。他会好好享受比赛,向世界证明,“残疾的我们不比别人缺少什么。看到那些肢体健全但却不求上进的人,反而觉得自己是强者。” 在家门口作战,乐观自信的张海东处处都觉得亲切。现在他就等着比赛快点来。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