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川援建民警纪事
根据上级命令,在历经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后,我市援川民警中的3名于8月底先期撤回。日前,记者采访到了其中的赵磊和张海鹏,听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严峻,感悟责任
刚到四川绵竹,江苏赴川志愿警队临时接到了负责奥运火炬传递成都站安保工作的任务。当时,参与过南通站火炬传递安保工作的张海鹏感到很兴奋:“在南通站做安保,说实话心里还是比较轻松的,而且能亲眼目睹火炬传递过程,是个不赖的差使。”
由于第二天凌晨2点就得到安保现场,8月4日晚,5名启东籍援川民警早早上床休息。但随即传来一则消息,内部通报,有对阿坝自治州的“藏独”夫妇运载一车火药已进入成都市区。这也是能打硬仗的江苏公安临时被抽支援此次安保工作的原因。
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原本回营地倒床就睡的他们在那晚居然少有睡意。5日凌晨1点多,整装待发的他们又接指令:着便服佩安保卡入场,因为双流县公安局有2套警服被偷。“那时真正感觉到了严峻,心都吊到了嗓子眼,肩上觉得特别沉重。”张海鹏说他去年参与海上追捕吕四“7.2”杀人犯时都没那样的感觉。
2点,进入安保现场,他们每人负责约50米长的地段,一刻不停地进行地毯式搜索。3点过后,志愿者与群众纷纷进入,虽然现场有三层隔离,身后还有武警看守,但位于第一线的民警们依然神经紧绷,关注着身旁的每个人每个动作,眼前精彩的火炬传递几乎视而不见。直到上午10点,火炬传递结束,一切安然无事,他们脸上的肌肉才放松了下来。“这8小时的坚守,让我平生第一次感到警察的职责是如此的艰巨而重大。”张海鹏道出了自己的感悟。
信任,感受动力
在与绵竹市新市镇派出所取得“无缝对接”后,我市5名民警就成为该派出所的警务人员,其中顾伟杰任副所长。
新市镇在当地经济较发达,约有12万人口。当地有逢双赶集的习俗,每隔一天,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治安形势也相应复杂。适逢双日,巡逻的启东民警总是睁大眼睛,毫不懈怠。“当地人对我们特别友善,总是会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赵磊笑着说,江苏公安在当地很受尊重,他们佩戴着“江苏公安”的红袖标外出巡逻时,到处都受欢迎。有时到移动公司点去充手机话费,当地人都主动让他们先办理,热情得叫他们觉得不好意思了。
一次,在处理一桩因土地补偿问题引发的群体纠纷时,激愤的百姓与当地民警发生了冲突,在场协助的启东民警立即上前劝说,场面出乎意料地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听从了启东民警的劝解,百姓居然不再相争,回头找相关职能部门解决问题。这件事让5位民警十分感动,也让他们深深领悟,只要全心全意去付出,就能赢得百姓的理解与信任。而这种信任于是成为那时和今后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
坚持,感怀信念
“比电视上看到的还惨,那种心理不可用言语表达。”两位民警都这样向记者描述他们在灾区的感受,“但那里的人们大多都很乐观,这让人感到很宽慰。”
有一对农民夫妇令他们难以忘怀。那天是去汉旺镇查访,汉旺镇是绵竹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中午时分,他们在汉旺镇周边的一块农田里遇上了这对正在忙活的夫妇。地震发生后,他们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用篷布搭了一个简易帐篷,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夫妇俩说,地震已经发生了,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快重建家园。
由于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夫妇俩尚不知道当前灾区重建的情况,当看到启东民警佩戴的“江苏公安”红色袖标,了解了灾区灾后重建的情况后,激动万分,说了很多很多感谢政府的话,高兴地称他们的努力很快有成果了。
夫妇俩发自肺腑的喜悦打动了在场的民警。那是怎样一种朴实的乐观和信念,使得在灾难面前的中国人如此坚不可摧。回途中,民警们都在品味那一刹的震撼,“有他们那种信念,我们任何困难都不怕,都永不言弃。” ■本报记者 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