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雨雪天,久隆镇久南村32组的施正平几乎每天都会在早上四五点时,骑上他的那辆正三轮摩托车出门。而到下午或者傍晚回到家时,车子上定会满载着2000多斤芝麻、赤豆、花生、黑黄豆、干洋扁豆等小杂粮。施正平搞小杂粮贩销已有些年头了,但乡邻们原先并不看好他满世界跑的杂粮叫买生意。只是不久前,当曾经穷光蛋的老施“砸下”20多万元盖起气派小洋楼时,人们才惊叹,原来,这小杂粮里油水不少呢。
今年52岁的施正平原是个泥瓦匠。20多年前,他在出门干活时发现,农村家家户户都种小杂粮,但同样一个品种,粮店间、乡村间的收购价格却各不相同。明摆着的差价为何不赚?于是,施正平悄悄放下瓦刀,做起了当时还被人称之为投机倒把的小贩。一辆自行车,外加两只大麻袋、七八只小布袋,施正平摸清了市场行情,出了家门,就有收不完的小杂粮。尽管空车出门,重车回来,每天骑百里路、驮二三百斤货精疲力竭,可跑一天总有数十上百的收入,施正平纵然喊破了嗓子,也难收住自己的脚步。
进入新世纪,农村中的小粮店开始星罗棋布。一位粮食老板找到施正平,让他到小粮店搞批量贩运,由其包销收购来的小杂粮。施正平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到小粮店收杂粮,钱多赚不说,还有了更大市场空间。为此,他在自行车上装了一部小型发动机,速度快了,负载多了,钱也赚得更快了。后来,施正平那辆带发动机的自行车被换成了载重量更大的正三轮摩托车。不怕吃苦的施正平驾驶他的正三轮摩托车,足迹遍布久隆、少直、聚阳、近海、向阳、大丰、新安、寅阳等十几个集镇和大大小小150多家杂粮店。凭借他的勤奋和诚信,与施正平建立购销关系的杂粮店越来越多,从每天收购数百斤到千把斤再到2000多斤。“可别小看了我的杂粮生意,它还真像‘咸鱼骨头’,越咂越有滋味呢。”老施乐颠颠地说。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