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季桂芳1923年1月出生于启东正诗乡(现圩角地区)。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2纵队东进启海通如地区,开辟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外公季国庆的教诲和影响,母亲在根据地启东二区最早参加了革命,并于1941年2月经海启县委陆秀如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当地第一批农村女干部、女党员。参加革命后,她主要从事妇女解放事业,先后出任乡、区、县妇女领导工作。全国解放后,曾在江苏省妇联、省总工会、南通市邮电局、南通市委、省政法部门工作,享受厅局级待遇。1998年11月逝世。
年轻时的母亲是一名机智勇敢的女战士。1942年1月,年仅19岁的她在敌人眼皮底下为海启中心县委书记陈国权收尸而闻名启海通如。
1941年初,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遭受日伪军大扫荡,启东、海门沿线的三阳等重镇都被敌人控制占领,我军处于敌后游击状态。1942年初,我军主力开始反击,在新四军1师3旅旅长陶勇率领下的主力5团、县团发动攻打海门县三阳镇敌伪据点,一举获胜,收复了三阳镇要地,离三阳镇不远的久隆镇敌人闻风而逃。海启县委决定开辟新区工作,新区工作组由县委书记陈国权亲自率领,当时领导层还有民主人士副县长沈维岳,县委委员、民运部长、农抗会主任石坚,县委委员、社会部长王正平,敌工部干部阮庭庚,启东二区书记王蕴石等10多名干部。1942年1月4日上午11点,县区乡干部们正在久隆镇附近的二厂地区召开预备会共商大事,突然外面传来“敌人来了”的呼喊声,只见群众四处奔跑,场面十分混乱。此时主力5团与县团已撤离该地区。情况万分危急,陈国权当即命令石坚率领干部北撤。这时枪炮声四起,陈国权率王正平、阮庭庚、警卫员陆志杰在原地组织疏散群众,坚持战斗,然而敌人已经从三面包围了这一地区,陈国权被来犯敌伪军中的叛徒指认出卖,当即遭到枪杀,王正平、阮庭庚同时牺牲,警卫员陆志杰幸存。
我母亲参加了县区召开的预备会后,分散在群众中撤离。事发后,她组织群众调查了解干部群众遭遇的情况,发现了陈国权的尸体。当天夜晚,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动员农民兄弟借了一辆独轮小车,趁着夜晚天黑之际,避开敌人的岗哨,将陈国权的尸体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土布袋里,摆在小车的左边,她自己坐在小车的右边,然后两位农民兄弟一前一后,一推一拉,行走数十里,在黎明前将陈国权的遗体送到县委。母亲这一壮举,惊动了县级机关全体同志,大家都十分敬佩这个年仅19岁的小姑娘。地委机关报《江海报》专题报道了这一事迹。为确保母亲安全,组织上于1943年春底“反清乡”前夕安排母亲去如东掘东区工作。当时,10岁的小姨娘季蕴芳和7岁的小舅季渭滨抱着母亲的腿哭着不让她去。母亲14岁时外婆就已去世,身为长女的她是家中的支柱。但为了党的工作,母亲哄弟妹说一个月后就回来,可这一走,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母亲才从如东掘东返回启东。
1970年初,父亲赵一德受到政治上的迫害在南京军区被“罢官”后,母亲受牵累近10年时间。但是他们相信群众相信党,信仰不动摇。他们选择了南通这片热土安下了家,一住就是9年。“文革”期间到南通家中看望他们的启海地区老同志、老部下更是应接不暇,父母仍保持着战争年代中那种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关心老区群众的疾苦,用节省下来的工资接济老部下,看望慰问军烈属,报答曾救过父亲性命的乡亲,做了许多关心群众的好事。他们心里装着、牵挂着太多的乡亲……我母亲是一名优秀的妇女干部,她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怀着同样的信念,父母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度过了50个春秋,于1998年相继谢世。
母亲长年为革命奔波,我们对她的经历和事迹知之甚少。印象中,母亲虽不善言辞,但她的宽厚慈祥、真诚博爱、勤俭节约和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深深影响着我们,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永远值得我们效仿。如今,第三代6个孩子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晚辈对事业的执着进取和勤奋拼搏是对爷爷奶奶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今年11月11日,是母亲季桂芳去世10周年的纪念日,特写此文,献给我日夜思念的父母和启东的父老乡亲。 ■本报通讯员 赵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