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多年如一日照顾高龄的母亲,还从2004年开始,写下了七万余字的《母亲》传记。在汇龙镇团结新村和海门市万年镇,77岁的倪仲飞孝敬百岁母亲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倪仲飞姐弟五人,他排行老二。母亲张月娥生于1904年。倪仲飞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手拉扯大了5个孩子。在倪仲飞的记忆里,母亲一辈子都在为他们姐弟操心,没有清闲过。他常常动情地说:“母恩似海,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1966年,倪仲飞从海门调到吕四船厂工作,丢不下年迈的母亲,就将母亲从海门市万年镇农村老家接到吕四跟自己一起生活,老婆孩子仍然留在老家。7年后,他们才从海门迁到吕四。
一家人团聚以后,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却其乐融融。然而1998年,母亲94岁时,有一次受寒发热,高烧不退,三天三夜没有吃饭,嘴里不停地说着胡话,倪仲飞请来有名的老中医为母亲诊治。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母亲康复了,但此后,母亲开始卧床不起,喜怒无常,不再听收音机看电视,讨厌红颜色,医生诊断老人家患上了阵发性老年痴呆。
倪仲飞想尽一切办法为母亲治病,他寻找了各种偏方,查看了很多资料,《中华医学宝典》、《老年保健必谈手册》等书籍买了一大摞。由于长期卧床不起,母亲出现严重便秘,每次排便都痛苦不已。倪仲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了解芝麻可以缓解便秘的功效后,他用微火将黑芝麻炒黄,细心碾碎后拌上糖,每天给母亲早晚调服。几天后,解除了母亲的痛苦。
从2002年开始,母亲阵发性痴呆发病频率渐增,有时整日整夜说胡话,哭喊不停,还常常躲到床下。有一次,母亲接连两次爬到床下,年逾古稀的倪仲飞用尽全力抱起母亲,母亲还不愿意,这样抱了好几次才将母亲抱到床上。这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萎缩性胃炎的倪仲飞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考虑自己实在力不从心,为更好地照顾母亲,倪仲飞和其他姐弟商量,将母亲送到海门万年镇老家小弟那里,住在一间宽敞向阳的新楼房内,并聘请了两人轮流日夜护理。母亲送到乡下后,倪仲飞和老伴月月回乡探望。从2004年开始,倪仲飞着手写《母亲》传记,并将每次探望母亲的情况记录下来。倪仲飞的记录本上有这样一些数据:2004年到2007年,回乡探望母亲共66次;2006年高温天,3次去母亲身边共18天;2007年,连续58天陪伴母亲,为母亲洗头洗脚、剪指甲、洗换尿布、喂酸奶……
有一次,母亲不慎摔倒,右大腿严重溢血,膝盖上下部位全部浮肿,迸发两髋部褥疮,臀部大面积溃烂,疼痛使得母亲日夜呻吟。倪仲飞根据长期积累的保健知识,自己给母亲用药治疗,70多岁的他每次换药都得跪在母亲的床前一个多小时。后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偏方,用柳叶做成的被子有利于皮肤通风透气,可以治疗褥疮。于是,他就和老伴两人走遍了汇龙镇和海门万年镇无数条河道,用了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收集了40 多斤柳叶,然后将其洗净晾干,缝成两床约10公分厚的柳叶被。母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渐渐康复了,清醒的时候她也会跟别人说,能活那么大年纪全是占了儿女孝顺的光啊。
倪仲飞就这样悉心侍奉老母20多年,直到2007年重阳节的第二天,享年103岁的母亲在老宅桂花的香气中安详长眠。2006年,倪仲飞被评为启东市“十佳孝星”。他的行为给儿子、儿媳树立了榜样,子女们尊老敬老已是家庭好习惯。 ■本报记者 包铃铃 实习生 蔡舒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