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都是爱
时间:2008-07-11 A+   A- 举报

自27岁嫁进樊家,周亚芳33年如一日,上孝公婆,下敬弟妹,以朴实无华的真情付出,换来令人羡慕的和睦家庭。她去年荣获“启东市十佳孝星”的称号,今年又被推荐参加“南通市孝亲敬老之星”评选。

吕四港镇二补村59岁的周亚芳是位能干利落的农村妇女,陈设简单的平房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知道我们造访,周亚芳79岁的婆婆顾觉珍从西宅过来,直对客人们夸“我的媳妇真的好”。

老人生育了五子三女,周亚芳的爱人樊祥排行老大。“长嫂当母”。清秀善良的亚芳一过门,就得到小叔小姑的喜爱。连她回娘家时,年幼的小叔小姑会爬上自行车龙头缠着要一起走。

樊家底子薄,周亚芳结婚时只分得一间半小五架头房。几个兄弟先后成家,公婆在分房时顾虑重重。周亚芳不仅不计较房子的大小好差,反而主动做公婆的思想工作:“时代不同了,兄弟结婚房子能好尽量好,我们不会有意见。”小叔第一次高考差了1.5分。只读过一年书的周亚芳便和婆婆一同劝公公让小叔复读,务农的她和做泥匠的丈夫还从有限的收入中挤出钱帮着扶养弟妹,这让现为教师的小叔至今心存感激。

经商、办厂、上班,弟兄几个最终都走出了农村,3个小姑也嫁出了门,只剩下周亚芳夫妇在父母身边。平日里,有什么好吃的,亚芳第一个想到的是公婆。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是亚芳跑进跑出请医生、买药。老人不能起床,亚芳端茶喂饭、端屎倒尿,毫无怨言。尽管经济条件不太好,但为公婆看病,亚芳从来不心疼用钱。上世纪80年代,公公得了肺结核。长达10年里,老人成了医院的常客。每次小叔妯娌、姑娘姑夫来院探望,亚芳都让他们早点回去:“你们是吃公家饭的,爸爸还是让我来照顾。”1996年深冬,老人病情开始恶化。在弥留的日子里,浓痰卡在老人喉咙随时危及生命,亚芳借来吸痰器守在公公身边寸步不离,直至老人安然离世。

公公去世后,亚芳对婆婆的关心更是细致入微。2005年春,老人膝盖半月板损伤,痛得不能行走。亚芳再度担负起看护婆婆的重任。她将婆婆接到家里,请医生治疗,帮老人洗澡,用残疾车推老人散步、晒太阳,让做女儿的都觉得“嫂子的心比我们还细”。 老人关节怕冷,知冷知热的亚芳冬天不是用电热毯把被窝烘得暖暖的,就是自己同婆婆睡一床用体温把婆婆的脚捂暖,婆婆感动地直念叨自己不知哪世修来的福分才有这么好的媳妇。

今年4月,周亚芳的娘不慎腰椎骨折卧床不起。身为长女的她便隔三差五回娘家帮弟弟弟媳照顾母亲。那段日子里她提早起床,整理好家务,为婆婆做好中午的饭菜,然后赶回邻村的娘家,从屋里到责任田忙个不停。中午喂母亲吃好饭,陪母亲聊聊家常,坐不了多久便又动身。她要赶在天黑前回去照顾婆婆。

平日里的点点滴滴,汇成爱的海洋。在亚芳的影响下,樊家兄弟姐妹孝敬父母,姑嫂妯娌亲如一家,在当地传为美谈。          ■本报记者  黄 淼 通讯员  黄 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