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汇龙镇中群村,有一位平凡而朴实的农村妇女朱佩英。在近80个寒暑的人生历程中,她淳朴善良、坚忍顽强,用柔弱的肩膀,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晴空,被乡亲们称为好媳妇。
今年79岁的朱佩英自幼丧父,6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离她而去。迫于生计,12岁时,小佩英被送到人家做了童养媳。哪怕心灵手巧的她再卖力,还是换来婆婆的冷眼和打骂。一次烧火做饭,婆婆怪她顶嘴,操起树棍就打,将她左手小指打断成终身残疾。17岁时,倔强的佩英悄悄地逃回了外婆家。想着佩英的好,婆家几次三番上门来请。20岁时,她又回到了婆家。面对失而复得的媳妇,婆婆的态度来了180°大转弯。有什么好吃的,一定等佩英到了一起吃;做农活,婆婆要让儿子帮佩英做好了一起回来。虽然最终年少的“丈夫”让佩英心灰意冷再度离开,而婆婆短暂的关爱却让缺失母爱的佩英感到了由衷的温暖,至今念念不忘。
21岁那年,朱佩英嫁给了顾士元。她不嫌顾家家底薄,与忠厚老实的丈夫辛勤劳作,将二子三女抚养成人。经历过天壤之别的两重婆媳关系,亲身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不愿让悲剧重演的朱佩英孝敬公婆、善待晚辈,受到家人的敬爱。眼看儿女一个个成家立业,朱佩英感觉轻松了许多。然而未及朱佩英喘口气,生活又给她以新的考验。1990年,65岁的丈夫先后接受两次手术,不久又患白内障两眼先后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种责任田、屋内屋外全靠朱佩英一人。风风雨雨中,她没有怨言,默默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1992年,公公去逝。老夫妻俩只有一子一女,照顾87岁婆婆的任务自然落在朱佩英的肩上。每天一日三餐,朱佩英做好端到隔宅的婆婆桌上,等老人吃完才收拾碗筷回家吃饭。有时老人吃剩的饭菜权充她的一顿。那一阵天气冷,等她吃饭时饭菜常常是冰冷的。小姑心疼嫂子,帮着劝母亲住到了儿子家里。7年前,96岁高龄的婆婆不慎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婆婆的吃喝拉撒,她全部承包了下来。久病在床的婆婆有时向她发脾气,她默默地承受下来;老人怕动,她像对小孩一样哄老人擦身换衣;老人有时大小便累身,她手轻脚快地帮老人清理;老人的床和她的床紧挨着,夜里听到响动她马上起来;老人偶有小毛小病,她立即去村卫生服务站请医生。对别人的夸赞,朱佩英只有淡淡的一句:“做人家男女,照顾好老人是我的职责。”
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孩子。孝顺的儿女们经常带些荤菜和营养品来探望奶奶和父母。知道孩子家境一般,他们买来的东西朱佩英一口都不舍得吃,全部省给婆婆和丈夫。看着母亲日趋消瘦的身体,女儿哭着“责怪”妈妈:“你一定要多吃点。爸爸和阿婆全靠你。你垮下来这个家怎么办呀?”朱佩英流着泪连声回答:“我吃我吃——你放心,你看我的身体结实着呢。”
朱佩英毕竟不是铁打的人。左眼失明的她近年来右眼患上白内障,靠习惯摸索着里里外外地忙碌。一次干活时淋了雨,她发起了高热,周身无力,浑身酸痛。想着等着她照顾的家人,她挣扎着起床,做好饭,端给婆婆和丈夫,等他们吃完洗好锅灶,自己什么都没吃就睡到了床上。儿女们都有自家的事,不想让儿女们分心的她知道,明天,她必须爬起来继续生活。说起此事,83岁的老伴禁不住老泪纵横:“娘子辛苦噢。没有佩英,我这条命早就不知道在哪儿了!”
视线模糊的朱佩英心里明白着呢。面对记者,她再三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如今,婆婆领到每月100元的长寿补贴,丈夫也成为我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的受益者,免费接受白内障手术。镇村和市妇联的干部还十分关心她的白内障治疗问题。她十分感谢大家的关心。朱佩英的婆婆陆二姐今年已103岁,面色红润的老人直对记者说:好来了,大家好来了,我福气好来了。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