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明退休前是市地税三分局向阳税务所的所长,现在他当起了向阳托老院院长。
2005年下半年,周志明退休回到近海镇老家,照料瘫痪在床的91岁老母,并为母亲送了终。想到农村中不少老人晚年因儿女终年忙碌而倍感凄凉,周志明萌生了创办托老院的想法,算是晚年再为社会作些贡献。
托老院设在哪里呢?周志明选择了向阳镇,他对自己工作了许多年的第二故乡有割舍不了的感情。2006年秋天,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周志明带着妻子将向阳镇一所旧学校改造成了托老院。
托老院刚开张,就有周边乡邻送来了老人。像当初服侍母亲那样,悉心照拂每一位老人,周志明夫妇很快赢得了入院老人的夸奖。而不设“门坎”的进出院,每周两次的情况通报,农家承受得了的托老费用,又让更多人信任这里。
在农村办托老院,收留的并非全是孤寡老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进院老人十有八九生活难以自理;半数对象由子女轮流照顾,常因儿女条件差异而临时托老;有些人还将痴呆老人、重病父母送了进来。但周志明却来者不拒,他说:“把他们当亲人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办院一年半,他们先后收留过35个老人,现在在院老人13名。向阳镇小闸口村的八旬老人周士明去年春天入院时身患严重痛风卧床不起。老周夫妇每隔一小时为他翻身、按摩一次,夜夜起床八九次。过了几个月,老人病危回家,转危为安后又返回了托老院。一年中,老人三进三出,直到去年底离世。今年初,寅阳镇海防村患有精神病的倪老太入了院,老周夫妇围着她转了两个多月,直至家人感到“难为情”才接回。
曾经堂堂税官,今朝甘为托老人。老周夫妇不怕受罪,自讨“苦”吃,他们请来的第一个服务员却早已“拜拜”。也有人说每月拿着2000多元退休工资的周志明是“寻不得过”,但更多人敬佩于他的良苦用心。“不为名利,只为活得有滋有味。”这是老周的心里话。 ■本报记者 姜 斌 通讯员 包裕辉